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何蜀:讀三本音樂教材

何蜀:讀三本音樂教材

何蜀:讀三本音樂教材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學音樂教學中所教的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大自然,歌唱親情、友情,培養美感,陶冶情操,開啟心智的歌曲,很少宣揚和灌輸政治意識形態的歌曲

  曾經有過一首配合階級鬥爭教育的“新民歌”:“什麼藤結什麼瓜,什麼樹開什麼花,什麼時代唱什麼歌,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其中的“什麼時代唱什 麼歌”,有一定的道理———除瞭一些作為人類文化瑰寶而長期流傳的名歌以外,不同的時代,確實有反映不同時代面貌、代表不同時代精神、體現不同時代特色的 歌曲。

  

  

  《修正課程標準適用/初中音樂唱歌》(第三冊,第三學年用),朱穌典、呂伯攸、邱望湘、徐小濤編,中華書局,1937

  

  母親用過的一本音樂教材

  我母親曾於1945年至1946年在國立重慶師范學校音樂科就讀瞭兩個學期,她收藏有當年的幾本歌曲集,其中一本是《修正課程標準適用/初中音樂唱歌》。此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練習,分為:音階練習、調子練習、音程練習。第二部分是歌曲,有:

  《作新民》,編者作詞,歌詞為:放開瞭胸襟,解除瞭煩悶,我有堂堂七尺身。奮起奮起,邁步前進,準備雙肩擔重任。放開瞭胸襟,解除瞭煩悶,從今努力作新民。

  《雲山》,辛稼軒《玉樓春》詞(何人半夜推山去……)。

  《秋夜思鄉》,清人黃燮清詞,編者作曲,歌詞為:客衣單,人影悄,越是天涯越是秋來早,雨雨風風增懊惱,越是黃昏越是蟲聲鬧。別情濃,歸夢渺,越是思傢越是鄉書少,一幅疏簾寒料峭,越是銷魂越是燈殘瞭。

  《秋晚》,清人趙我佩詞,編者作曲,歌詞為:蘆花邊,蓼花邊,曾記橫塘唱采蓮,秋風年復年。暮雲天,暮潮天,柳外輕絲蕩細煙,沙鷗和月眠。

  《老槐樹》,舒伯特曲,編者作歌,歌詞為:故園中有株老槐,念先人手澤可愛;憶兒時樹下嬉遊,碧亭亭如傘如蓋。自離鄉負笈遠方,彈指間已三載。嘆歸來人事幾滄桑,喜繁枝蔥蘢猶在,更濃陰綠上庭階。

  《夜織》,外國樂曲,編者作歌,歌詞為:小窗夜色蒼茫,一燈如豆夜正長。窗前有女停機杼,時而嘆息時彷徨。記得去年今夕,阿父從征赴朔方。歲月 不居音信杳,頻陟岵兮勞瞻望。咚,咚,鼓聲遙聞,緬懷絕塞更淒涼。縱聲一哭恐驚母,偷彈雙淚落衣裳。歌譜後附有一幅豐子愷風格的插圖“一燈如豆夜正長”。

  《夏初臨》,外國樂曲,編者作歌,歌詞為:梅雨過,夏初臨,麥秋天,在水邊,滿池荷葉大如錢;綠蔭添,夏初臨,亂紅稀,柳絲牽,在樹顛,枝頭夕照噪新蟬。漸覺炎蒸人意倦,薰風吹上碧欄桿。在秧田,在草間,蛙聲螢火透疏簾。

  《蓮花》,莫紮特曲,胡寄塵作歌,歌詞為:一泓清水,半畝方塘,碧雲深處仙鄉。淺紅暈頰,嫩綠裁裳,出水芙蕖雅淡妝。悠揚,映斜陽,果然絕代容妝。遠香,宜晚涼,果然絕代容光。仙姝萼綠,高士花黃,洛陽佳種稱王,誰能比汝,君子名芳。

  《工人合唱》,韋柏曲,編者作歌,歌詞為:舉起鐵腕來生產,斧鍬錘鑿作夥伴。天生一副好筋骨,從來不偷懶。聳起雙肩擔重任,扛挑背負都會幹。早 晨做起做到晚,才算真好漢。我們開發寶藏,要把地層鑿穿,我們盡力建設,謀生活方便,我們供給需要,造成器物萬千,為求大眾幸福,不怕流血流汗。

  還有《野營之曉》、《憶亡友》、《夢境》、《除夕》、《梅》、《暮春》等,還附錄瞭古諾、門德爾松、比才作曲的三首外國名歌。

  

  

《中等以上學校教科適用/北新歌曲》,錢君匋編,北新書局,1933

  

  錢君匋編的《北新歌曲》

  母親收藏的老歌曲集中,另一本是錢君匋編的《中等以上學校教科適用/北新歌曲》。這本歌曲集缺少幾頁(估計是後來為避免被斥為“反動歌曲”而撕 掉瞭),餘下的,除去幾首現代歌曲如《賣佈謠》(劉大白詩,趙元任曲)、《建設與讀書》(沈秉廉歌)、《勞動歌》(詞見《星期評論》,趙元任曲)外,以古 典詩詞譜曲的歌占瞭大部分,如:

  《從軍行》(古樂府:白日依山望烽火……);《錢塘湖春行》(白居易詩:孤山寺北賈亭西……);《鷓鴣天》(黃庭堅詞:枝上流鶯和淚聞……); 《木蘭花》(歐陽修詞,原詞牌《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四月十七》(韋莊詞,原詞牌《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紅滿枝》 (馮延巳詞,原詞牌不詳:紅滿枝,綠滿枝……);《春景》(歐陽修詞,原詞牌《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金縷曲》(勸君莫惜金縷衣……);《塞 下曲》(“鷲翎金仆姑……”、“林暗草驚風……”、“月黑雁飛高……”、“野幕敞瓊宴……”等)。

  此外還有《雁》(露西亞民謠)、《久,久矣哉》、《雪》、《幽境》、《晚眺》(門德爾松曲)、《黃昏海邊》、《悲秋》、《泉水》(韋柏曲)、《夏日之歌》、《寂寞的海塘》、《握別》、《月》等,都是歌唱大自然及親情、友情的。

  還有四首李叔同作的歌:《長逝》、《思童年》、《西湖》、《夢》。

  我母親另外還有自己以毛筆小楷在學校印發的五線譜上手抄的歌曲,其中有:《雁語》(波西米亞曲)、《秋聲》、《點絳唇(賦登樓)》(王灼詞,黃 自曲)、《滿江紅》(嶽飛詞)、《民族號手》(愛爾蘭民歌)、《紅豆詞》(曹雪芹詞,劉雪庵曲)、《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小夜曲》、《楓橋夜泊》(張繼 詩,劉雪庵曲)、《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詩,劉雪庵曲)、《花非花》(白居易詩,黃自曲)等。

  從這些歌曲內容可以看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除瞭那些鼓動民眾抗日救亡精神的抗戰歌曲外,中學音樂教學中所教的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大自然,歌 唱親情、友情,培養美感,陶冶情操,開啟心智的歌曲,其中又以古典詩詞譜寫的歌曲和外國名歌為主,有的以外國樂曲填詞(當時稱為“作歌”)的歌曲,歌詞也 是傳統詩詞風格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宣揚和灌輸政治意識形態的歌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