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半學生認為科技教育沒有用
今年年初,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集美分校教研室副主任石進德,對廈門市各區10所中學科技教育開展情況進行瞭一次問卷調查,隨機抽樣分發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3份。
調查發現,有13%的學生表示所在學校從不舉辦科技教育系列活動,更有19%的同學不知學校是否舉辦過科技教育活動。而認為學校經常舉辦科技教育講座或其他科技教育活動的學生比例為零。
當問到“你認為科技教育有必要嗎”時,學生的回答更是讓人吃驚,有55%的學生認為科技教育和考試、升學無關,沒有用處。認為科技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隻占11%,還有22%的學生認為科技教育可有可無。
學生對科技的冷漠和茫然還表現在瞭解到一項新的科技知識後的反應。調查中,有62%的學生表示新知識跟課內的學習沒有關系,不會花太多精力研究,有24%的學生回答不知道該怎麼做,隻有3%的同學表示會主動告訴同學或朋友,還有5%的同學會和其他同學或朋友一起探討。
“調查是在城區進行的,農村地區的狀況更為糟糕。”雖然石進德表示,自己的調查隻是在廈門一地進行,並不能反映全國的總體狀況,但在會上,一些科技輔導員與記者交流時表示,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廈門尚且如此,中西部等一些欠發達地區的狀況就更不樂觀瞭。
應試教育擠壓科技教育空間
“學生對科技教育活動的冷漠隻是表象,其實沒有哪個學生不願意參加科技活動,是老師和傢長把學生的這種興趣給扼殺瞭!”河南省某初級中學的科技輔導員高文傑老師說起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
上學期,高老師班上有個名叫劉娟(化名)的孩子報名參加瞭“非化學農藥防治蚜蟲”的實驗小組,小組開展的科技活動安排在每天課後和周末休息時間。可以自己動手,親近大自然,劉娟熱情很高,每次活動都積極參加。但沒過幾個星期,劉娟的爸爸就跑到學校,跟高老師說:“你不要讓娃娃跟你跑瞭,將來影響她考高中你負責啊!”
對傢長來說,拿不到高分,考不上好學校,一切都是白搭;對學校來說,不能保持較高的升學率,得不到社會認可,連生源都會成問題。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校的科技教育被無情地擠壓著。高老師表示,他所在的學校隻有那些沒升學壓力的初一、初二學生還能部分地參與科技教育活動,到瞭初三就完全不能參加瞭。
來自貴州省黔西一中的科技輔導員黃林發,是一名年輕的老師,從事科技輔導工作3年。他表示,如果不是憑著對科技工作的熱情,年輕的老師很難在這個崗位堅持下去。
黃林發說,現在評價一名老師好與不好,高考(Q吧)成績幾乎成瞭惟一標準。你教出的學生考上瞭清華北大,大傢當然會說你好。但如果你花功夫去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即使這個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很有成就,學校和傢長也不會把這筆賬算到中學老師頭上。“高考考好瞭,老師有獎金。可有的學校,科技教育的工作量都不納入老師的考核范圍內,發表的科技活動學術論文,在評職稱時也得不到主管部門的承認。這對待遇較低,生活不穩定,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帶出較好競賽成績的年輕科技老師來說,堅持下去很難。”說到現在的科技教育環境,黃林發很無奈。
加分政策逼得科技競賽越來越功利
湖南省某重點中學的科技輔導員劉高翔老師從事科技教育工作十多年瞭,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做過。他最深的體會是,開展科技教育,特別是科普教育,小學比初中好搞,初中比高中好搞,到瞭高中,科技活動都是瞄著競賽拿成績可以獲得保送或加分這個目標瞭。
據瞭解,目前我國的國傢級青少年科技比賽有4項: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傢的比賽、計算機興趣大賽和機器人比賽。在這四項賽事獲得最高獎項,是學生在高考之外,通過從事課外科技活動,獲取保送大學或高考加分資格的惟一途徑。
“科技教師在學校的地位是比較低的,還比不上教音樂、美術的老師。”劉高翔感慨道,學校在評優、評先、評職稱、評工作量時,都不會看重科技老師日常開展的工作,惟一證明自己的方式,就是帶學生參加競賽拿到成績。
這在無形中導致科技活動成瞭少數學生參與的功利性活動,科技輔導員變成瞭競賽輔導員。
彭冀群介紹說,科協每年舉辦的青少年創新大賽活動比較多。但從2005年省級比賽的高考加分政策取消後,隻有國傢一等獎才能保送,這使很大一部分孩子對參與科技活動望而卻步,剩下的那部分學生為瞭爭奪全國一等獎,競爭更加激烈。“河南這麼一個大省,每年通過奧賽、數學競賽能拿到國傢一等獎的僅有40人,而參賽者有幾千人,多數人拿不到一等獎不能保送,這時候轉過身來參加高考,考不上再回過頭來復讀,我就認識好多這樣的學生。”彭冀群無奈地說。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理事長李燕祥列舉瞭《中國科協2007年度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一組數字,印證瞭彭冀群的擔憂。2007年,各級科協及所屬團體舉辦青少年科技競賽11736次,比上年增長5.3%,參加人數也增長19.5%。但與競賽無關的青少年科技夏冬令營的舉辦次數比上年減少457次,下降12.4%,參加人數也比上年減少14萬人次,下降18.7%。
科技教育的明天在哪裡
盡管目前中小學的科技教育面臨諸多困難,但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傢戰略的提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頒佈,如何提升科技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註。
論壇上,李燕祥公佈瞭剛剛完成的《科技輔導員標準》課題的調查結果。公眾對於科技輔導員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寄予瞭很高的期望。26.4%的人認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關鍵在於有一支高素質的科技輔導員師資隊伍;14.3%的人認為政府應制定有利於科技教育(科普)工作的相關法規、政策,還有37.3%的認為全社會都應該積極支持、參與科技教育(科普)工作。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呂同舟處長在論壇上介紹說,教育部目前正通過“課改”、“教改”和“考改”等多方面改革措施,來全面推進中小學科普教育工作。
‘課改’所實行的新課程標準對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是很好的,但在我們學校,最能體現科普和探究實踐精神的《通用技術》和《研究性學習》兩門課程,雖然給學生發瞭教材,但並沒有真正開展起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一方面學校沒有能上這些課的老師;另一方面,學校認為,高考又不考,何必一定開呢。
在石進德看來,科技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空間。他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學生認為科技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科技教育活動形式單一(24%)、活動內容死板、缺乏趣味性(39%)以及活動缺乏參與性(26%)。
“原創性課題少也是中學生科技活動的一個突出問題。”石進德通過調查發現,在科技活動的選題上,86%的課題由教師選定,9%由高校教授或科研機構專傢確定,隻有5%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多數情況下都是按師長的判斷和思路去開展活動,創新性不足。”
與此同時,更多的科技老師認為改革的關鍵還在於“考改”。“不改高考,與考試成績無關的活動還是難以真正開展起來。”劉高翔建議,在高校招生改革中,多給科技能力突出的孩子一些機會。他告訴記者,在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中,有一個條件是,必須在省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二等獎以上的學生才有資格報名。“這個政策的推出,等於給孩子又多瞭一次高考的機會,對我們搞學校科技教育的工作者還是很有推動力的。”劉高翔說。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Tags: 鼓, 學鼓, 非洲鼓, drum, 電結他, 夏威夷小結他, guitar, 色士風, 色士風課程, saxophone, bass, 錄音, 作曲, 唱歌技巧, vocal, 長笛, flute, 單簧管, clarinet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