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音樂教育路在何方? |
敢問音樂教育路在何方? ——由“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命題引發的思考 目前,在教育界存在著一種對素質教育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即把人的素質分解為幾大塊,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等,認為能夠提高上述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素質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這種傾向在藝術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以至於一談到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幾乎是千篇一律地標榜其在輔德、益智、健體、促勞等諸多方面的功能。且不談音樂教育究竟能在這些方面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先說說作為素質教育內容之一的音樂教育,其目的是否就是這些?素質教育要求音樂教育所做的也是否就是這些?我看不是的。我認為,素質教育要求音樂教育應該做的,就是如何使音樂教育更接近真正的音樂教育,而不是離音樂教育越來越遠的非音樂的、甚至是反音樂的教育。 大傢知道,學校教育的各個學科盡管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但各自都承擔著主要屬於自己的職責。現在看來,好象學校其他學科都能夠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唯獨隻有藝術學科,為瞭替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卻以一種“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萬精油”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我想這並不是素質教育所希望的,素質教育要求音樂教育的決不隻是幫幫其他方面教育的忙,而主要是“首先管好自己分內的事”,不要把音樂教育搞成“幾不像教育”。誠然,在現階段,音樂教育的地位確實需要我們搞音樂教育的人去據理力爭,但爭也要講策略、講方法。目前的情形大致是:搞藝術教育的人自己把藝術教育炒得很熱,其他人卻認為你這是孤芳自賞,甚至覺得不值一駁,因此,有點反面意見也來自藝術教育領域內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我們談藝術教育的作用或功能,沒有談到點子上,從而不能做到理直氣壯。 可以說,我們用藝術教育的種種輔助功能來證明藝術教育的價值並借此確立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經不起反駁的。就拿人們慣常宣傳的藝術教育的輔德、益智功能來說,要找出這方面的個別正面典型確實並不難,但如果別人反駁你,找出現實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反面例子則更容易:在現實中,生活作風不嚴肅、道德水準低下的人中間,搞藝術的人占的比例很大;希特勒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卻是人類歷史上數得著的最大的劊子手,這怎麼解釋藝術的“育德”功能?學藝術的人往往是那些其他學科、特別是理科差勁的人,歷史上也從沒有人因為學藝術而成為科學傢,這又怎麼解釋藝術的“益智”功能?像這樣的反駁,我們是難以抵擋的。此外,如果有人從教育管理方面說:既然藝術教育隻是為瞭輔助我們,幫我們提高教學效率,在目前課時吃緊的情況下,你音樂、美術課程還不如索性把所占的時間讓給我們其他學科,那樣對我們來說,效果不是會更直接、更好嗎?對這樣的說法,我們似乎也難以對付。 因此,我始終覺得,要真正確立音樂教育的地位,要真正讓別人信服你的理由,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應該說,音樂教育存在的理由,並不是它能幫助其他教育做點什麼,而是它能做些其他教育不能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恰恰又是素質教育和人的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具體說,我們隻有從音樂教育的最本質特點和最大優勢出發,來證明音樂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我們的理由才可能是充分的和有說服力的。因為,音樂教育對其他方面所起的作用終究是間接的、輔助的、有限的,音樂教育在德智體諸方面所起的作用再大,還能大得過它們自己嗎?用自己的弱項同別人的強項去比,顯然是不明智的。為什麼我們不能真正確立音樂教育的主體地位,多從自身特點與優勢出發,用自己的強項同別人的弱項去比試一番呢!比如問一問:在學校教育中,還有什麼樣的教育比音樂教育更能使學生心情愉快,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呢?而這種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不正是人的發展最為需要和不可缺少的嗎?不正是其他學科所力所不及的嗎?再更深層次地問一問:在學校的各種教育內容中,又有哪一方面內容能比音樂更多地占據人們的閑暇生活,進而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呢?為此,我們完全應該自信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音樂教育發揮作用之處,正是其他教育無能為力之處。 當然,應當看到,就目前我們音樂教育的現狀而言,上面這些話講起來也有些底氣不足,因為,或者是由於音樂教育目標定位的偏差,或者是由於音樂教育自身水平的低下,而使得音樂教育的上述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以至於出現瞭許多學生熱愛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這種尷尬局面。因此,擺在音樂教育面前的最迫切的問題並不是去爭地位,而是如何想方設法把音樂教育自身的水平提高到一個這樣的高度:即讓那些校長不重視音樂教育的學校的學生,讓那些傢長不重視音樂教育的傢庭的孩子,都喜歡上我們的音樂教育。我們的國傢正處在一個競爭升學的歷史發展階段,要想說服校長、教師、傢長放棄升學率而重視音樂教育,那實在是勉為其難的,太不現實。反過來看一看,目前那些重視藝術教育的校長、教師、傢長,又有多少是不帶有某種功利目的的呢?這也無可厚非。音樂教育爭不來那種名分上的地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地位,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如果學生像喜歡音樂那樣喜歡我們的音樂教育,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能夠使那些本不喜歡音樂的學生喜歡上音樂,那就是我們音樂教育的最大的成功,也是我們音樂教育的最大的臉面。 那麼,為什麼目前許多學生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教育呢?主要原因恐怕並不是來自音樂教育之外,而是基於音樂教育自身。音樂和音樂教育之所以能引起學生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狀態,主要是因為音樂本身是令人愉悅的,而音樂教育由於在音樂與個體之間又介入瞭其他第三者因素,包括教師、教材、教法等,這些因素的介入,不可避免地使音樂教育中摻雜瞭一些非音樂的東西,如果音樂教育中非音樂的因素摻雜得過多,勢必就會影響到音樂本身所特有的功能的發揮。因此,音樂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於還音樂教育以本真,使音樂教育無論在目標的確立上、內容的選擇上、教法的運用上、形式的安排上,都真正成為音樂的教育,而不是非音樂的教育。我想,這也就是素質教育對音樂教育的要求。因此,對於“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這一命題,我們的著重點應該放在如何發展和完善音樂教育自身,使之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這一問題的探討上,而不應該僅僅放在如何去證明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問題上。 應該說,提出發展和完善音樂教育自身,提高音樂教育的水平,這也是符合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現狀的。不可否認,我國的音樂教育在近十幾年裡的發展是相當快的,但客觀地說,這種發展更多的還是一種量上的壯大和硬件上的加強。當然,沒有這些量上和硬件上的發展,就根本談不上音樂教育的質的發展和飛躍。但音樂教育的質的提高,或者說要想使音樂教育能夠可持續發展,除瞭要得到量和硬件這些外在條件的保證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與此同時,我們應當更多地關註音樂教育本身即音樂教育內在的問題。也正是因為有瞭外在條件的保障,我們在跨世紀的這一歷史時刻,才有可能潛心發展和完善音樂教育自身,提高音樂教育的水平。可以說,該是關註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時候瞭!此時此刻,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應該克服浮躁心理,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多研究點問題,少談點大道理。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音樂教育要想求生存、求發展,最終隻能靠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自己。音樂教育的路在何方?就在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腳下!
(本文發表於《兒童音樂》1998年10期)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敢問音樂教育路在何方?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