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葫蘆絲吐音經驗談

葫蘆絲吐音經驗談

葫蘆絲吐音經驗談


  神州樂器網訊 民族管樂演奏中,吐音是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種技巧,葫蘆絲、巴烏演奏也毫不例外地要借用吐音演奏技法、技巧來表現音樂。

  吐音演奏符號通常用“T”和“K”來表示,這兩個符號的來源一般的理解為“吐”與“苦”的第一個拼音字母。關於演奏符號的來源我們暫時不討論,而是就吐音的舌運動以及應用上作一個初步的探索,以使葫蘆絲、巴烏的演奏及處理效果上獲得一些新的啟發。

  吐音的模擬漢字發音在民族管樂教材中,尤其是竹笛教材或教學中,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法,有“吐苦”、“的格”、“特可”、“嘟咕”、還有英文字母“TK”等等的發音為吐音舌運動模擬音。這些表述與演奏的實際效果也各有千秋,先不論哪種是最正確的、最權威的,而是需要對它他各自的吐音舌運動模擬發音的動作有一個較為詳細、科學的分析,瞭解各種動作的舌運動幅度、力度、發音效果等方面的特點,以分別合理的運用到葫蘆絲、巴烏的演奏中。

  從我本人的實踐與體驗來說,吐音的強度、幅度大概可以歸為以下三種:

  一、吐音訓練的初期,為瞭訓練舌的力度,可以“吐”“苦”來多練,在實際演奏中,舌尖運動位置較靠前,舌根運動的位置較靠後,爆發力強,氣流速度快,發音較為飽滿、結實,能起到強化訓練的效果。同時舌頭運動幅度也較大,因此舌頭較容易產生疲勞,而且發音時容易帶動唇肌聯動,控制不好人影響到口形口風(在葫蘆絲與竹笛演奏中比較明顯)。

  二、吐音模擬發音為“的格”時,舌尖位置較“吐”靠後一些,舌根位置又較“苦”靠前一點,爆發有力,發音也較為飽滿,舌頭的運動幅度相對“吐”“苦”要小,唇肌也較為松馳。

  三、吐音模擬發音為“嘟”“咕”時,舌尖位置較以上兩種更靠後,舌根位置也更為靠前,即與以上兩種舌運動相比較,“嘟”“咕”的舌頭動作幅度最小,不易疲勞,但爆發力弱,音頭的強調力度也相對較小。

  應用中針對舌運動幅度與吐音力度酎情使用,如演奏頓音、斷吐或需要強調音頭的時候,應該用第一種或第二種較為理想;在快速連續雙吐時,既要求吐音音頭明顯、清晰,又要求連貫、快速、均勻,這時運用第二種更為合適;在連線內的音或是大連線內套有小連線的情況下,小連線的第一個音就應該強調一下,但力度上又要與前面吐音有所區別,因此,這裡適合用第三種力度較弱的吐音方法。

  演奏吐音時應該避免鼓腮和面部肌肉的顫動,舌頭的運動也不能被觀眾察覺,表情應該自然、大方。

  吐音的舌運動幅度大小、強弱效果運用應該根據樂曲需要來設計,並非千篇一律或一成不變的,而需靈活運用。

責任編輯:劉洪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