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存在政策性誤區

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存在政策性誤區

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存在政策性誤區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佈局調整取得瞭很大成績,對於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基礎教育規模發展發揮瞭很大作用。但也出現瞭一些值得重視的問 題:過多地撤並農村學校引發瞭新的“上學難”、“上學貴”,引起瞭一些地方人民群眾的上訪和抵觸,理論界與輿論界對佈局調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一些地方 撤並校點釀成瞭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究其原因,在於對中小學佈局調整存在諸多觀念性特別是政策性誤區。

  ——“教育縣鎮化”。一是把學校向城鎮集中當作帶動人口向城鎮集中的工具,實行初中、小學過度城鎮化、超前城鎮化,使大量農村學生的父母到城鎮 陪讀,引發諸多問題;二是把“教育城鎮化”演繹為“教育縣城化”。在一些人口少、人口密度小的邊疆地區和牧區,實行中學集中到縣城來辦的辦法是可行的。但 對於一般內地來說,必須考慮城鄉教育協調發展,佈局調整中應審慎對待“教育縣城化”問題。三是弱化鄉村教育的傾向。一些人認為,人口城鎮化必然帶來教育城 鎮化,鄉村學校撤並是早晚的事,因此對鄉村學校不再作為關註和建設的重點。四是簡單化地認為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治本之策是減少農村教育,主張把鄉村學校盡 可能建在縣城。這種做法容易帶來不顧條件的“學校進城風”,進一步加劇城鎮入學難、班容量過大問題。

  ——“片面的教育成本論”。辦教育要講成本,但成本包括公共投入和個人投入兩種成本。一些地方片面地理解降低教育成本,不講條件地調整學校佈 局,甚至提出實行全寄宿目標。這樣一來,盡管公共投入成本降低瞭,但卻增加瞭學生飲食、交通、安全以及傢長陪讀等方面的費用,大幅度提高瞭學生傢長承擔的 教育成本。因此,在推進中小學佈局調整中,必須全面把握教育成本問題,充分考慮學生傢長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免造成總成本增加,引發新的“上學難”、“上學 貴”。

  ——“規模越大越好”。辦學校需要一定的規模,但不是規模越大越好。一些地方在佈局調整中不適當地提出辦大規模學校。規模決定服務半徑,在一定 人口密度情況下,規模越大,服務半徑就越大,學生就近入學也越加困難。上學路途變遠,增加交通費用,帶來安全隱患。此外,小學低年級學生上寄宿制學校,遠 離父母,不利於兒童心理、生理健康成長。

  ——“鄉村學校功能的單一化”。學校是多種功能的綜合體。在農村特別是在邊遠農村地區,學校是文化人集中的地方,是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成人繼 續教育的陣地,又是農村社區的文化、科學、體育中心。一所鄉中撤走瞭,就等於這個鄉的文化、科技、體育中心也相應消失瞭。一所小學撤掉瞭,所舉辦的學前 班、公辦附屬幼兒園也辦不下去瞭,鄉村成人社區繼續教育中心也消失瞭,農村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也就失去瞭依托。

  ——“縣裡說瞭算”。佈局調整需要大額資金投入。在分級辦學體制下,依靠鄉村投資辦學,佈局調整沒有鄉村和當地群眾的同意、支持很難進行。在以 縣為主體制下,學校基本建設主要依靠縣以上財政撥款,在佈局調整中往往出現“縣裡說瞭算”的現象,不征求或不聽取鄉村和當地群眾意見,容易形成群眾上訪, 乃至引發事端。

  我國是人口大國,又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農業大國。農村教育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基本方向,承擔培養新農村建設者和為各行各業服務 的專門人才的雙重任務。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教情。農村中小學不能都搬到城鎮來辦,必須有相當數量的學校紮根農村,堅持就近入學,創造學生接觸農業、接觸 農村、接受農業勞動實踐的環境,培養他們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情感和志向。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要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基本方向,要充分考慮其多種功能和綜 合效益,把農村中小學調整與農村學前教育、社區成人繼續教育和鄉村文化、科技、體育建設統籌考慮,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鄉政府、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共同 參與的民主化調整決策機制。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