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元:
空中狂歡節樂隊創始人、吉他
吉他中國旗下藝人
SCHECTER吉他中國代言人
ORANGE音箱中國代言
最近有論壇的朋友問瞭我一些關於學習和寫作的問題,其實平常也有很多朋友問我,但我實在沒法系統的講,隻能以這種想起什麼說什麼的方式和大傢交流瞭。
首先說說音階的問題,前一段有朋友問瞭,其實也是一下把我問蒙瞭,我真沒註意過什麼是調式音階或自然音階,所以那位朋友的問題我基本就等於沒回答,實在不好意思。其實我寫東西的時候不太在意到底理論上是什麼樣的,我隻是註意聽感,所謂聽感就是所有元素組成之後給自己的反饋信息。我隻在意反饋給我的這種感覺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是當然最好,如果不是的話我會去分析。分析的話一般也就是從兩部分,要麼從和弦進行找問題,要麼從音上找問題,再次瞭找找音色的問題。
又會有朋友問,那你分析的依據是什麼?其實分析的依據就是音樂的色彩記憶,大傢對每一種音樂,和聲乃至音色都會有一種記憶,這些東西都來自於平日裡聽的東西。我用我自己的感覺給大傢舉幾個例子,色彩艷麗的拉美音樂,香煙熏成黃褐色的爵士樂,深藍色的佈魯斯等等。說到和弦就有另外一套形容詞瞭,比如苦味的減和弦,糾結又不知所措的曾和弦,大氣直接的大和弦,充滿幻想的六和弦等等。當然以上說的都是我自己的感覺,每個人都不盡相同的。還有就是一些標志性的和弦連接,做音樂的朋友可能經常會說到,沒有這種轉就不像XXX(XXX代表某種風格)。總之就是這些日常積累的記憶成瞭我尋找寫作出路的參考和依據。再有就是我自身的一些習慣,因為我父親從小給我訓練瞭固定調的耳朵,所以我的聽力很好,這也讓我少受到很多理論上的束縛,可以讓我更加直觀的去找到我需要的東西。以上說的這些要解決很容易,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多聽歌,看到什麼就聽聽看,喜歡就繼續聽下去,抱著琴跟著彈,不管是即興一些句子還是跟著彈彈節奏,扒一扒和弦也好啊。我每天看電影的時候都抱著吉他跟著彈,影視音樂裡什麼情緒都有,大氣磅礡的,情意綿綿的,緊張的,滑稽的,總之是片子裡音樂什麼樣,我就跟著彈什麼樣的,腦子裡積累的東西總會越來越多的。記得我剛剛學習寫弦樂的那段時間,碰巧在看一部宮崎駿的動畫片,裡面配樂是久石讓做的。我聽到瞭一段特別喜歡的,立刻暫停給扒下來瞭,扒完以後把每個聲部好好分析一下,感嘆受益匪淺啊,滿意的繼續看~哈哈
還有很多朋友問我,說自己彈琴遇到瞭瓶頸,希望能通過學習樂理來提高。但我總覺得樂理隻是幫助你把音樂理論化,也可以反過來讓你理論化的去學習。但音樂是個非常感性的學科,用理論化的方法去學習總覺會有不妥的地方,就好比讓一個工科的學生拿著尺子畫油畫。當然,學習樂理是好事,但我建議不要太鉆進去,不要教條,裡面條條框框的東西太多,以我個人的經驗,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樂理書,不要相信類似“XXX-XXX是對的,XXX-XXX是錯的,必須要XXXXX才能XXXXX之類的話”。建議多看一些關於和聲構成之類的東西。很多現代音樂用古典的樂理書分析,那簡直就是大錯特錯。如果下定決心好好惡補的話,我倒是建議把視唱練耳好好惡補一下,收益會非常的大。
昨天給一位朋友回的帖子裡說到瞭關於對比,我再細致的說一說,這個也是我自己一直信奉的,世界上沒有最美的音,也沒有最美的樂句,也沒有最美的和弦,一切都是對比出來的。一個美出現之前,前面必然有一個相對的醜。一個一直“美”+“美”+“美”的東西貫穿下來的結果一定不是最美,而是平淡無奇。一個“醜”+“醜”+“醜”貫穿下來的結果一定不是更醜,還是平淡無奇。當然一個完整的音樂裡絕對不是隻有“美”和“醜”,可能有“小美”和“小醜”。。“中美”和“中醜”。。“太美”和“太醜”。。總之要安排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讓音樂起伏跌宕,層次分明。假如說需要異常的反差,那可以考慮“太醜”之後接“太美”。。一個不需要太大的反差,可能是“小醜”之後接“中美”。我所說的“小醜”可能隻是一個節奏為主的段落,而“太美”可能也就隻是一個舒緩的旋律,這些標準都是視作品而定的。段落之間是這樣安排,段落內的安排也是這樣的,以小節或者和弦為單位,安排它們直接的美醜關系。再往小瞭說,小節內也是這樣的,每個音之間,安排它們的美醜關系。
再說兩個我的親身經歷來解釋一下關於對比。題外話:正好能體現音樂和繪畫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故事一: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教我彈鋼琴,我已經記不住是什麼作品瞭,總覺得有一個音別扭,故意的不安譜子上彈,我父親問我為什麼,我說我覺得別扭,我父親說:這個音別扭是為瞭讓後面的音更好聽啊。我當時肯定沒懂,也是大一些才回想起來的。大一點之後開始彈分幾個樂章的大作品瞭,每次彈到第二樂章都覺得不自在,總是跳過直接彈最後的第三樂章,我父親問我為什麼。我說那個樂章不好聽。我父親說:那個樂章雖然不好聽,但它是為瞭讓最後的樂章更好聽,你不彈它,怎麼能顯出最美的第三樂章。那時我差不多就明白瞭。第一樂章是“小美”。第二樂章是“小醜”。第三樂章是“太美”
故事二:我初中開始學畫畫(其實我高中到大學畢業都是美術專業的)。那是考學前的一次,在畫室裡畫素描,我的導師在我背後看瞭一會兒,跟我說:額頭和鼻梁部分不夠靠前。我說:是麼?對比度已經很高瞭啊,刻畫細節也很重瞭啊。我導師說:我說額頭和鼻梁不夠靠前,但沒說是額頭和鼻梁出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是耳朵,耳朵刻畫的太深,不夠靠後,然後他拿過我的可塑橡皮(就是軟的跟橡皮泥一樣的那種)在耳朵的部分沾瞭沾,又用手指把那裡抹瞭抹。耳朵變的灰瞭很多,但站遠一看額頭和鼻子果然顯得靠前瞭很多。換成音樂上說的話可以解釋成:如果你覺得這個段落或和弦或音有問題,那麼你應該連它和它之前之後的一起懷疑,問題不一定就出在它本身。
關於和弦,它太強大瞭,強大到可以改變旋律的性格,分割段落之間的關系,甚至某些風格不出現某個和弦都會別扭。給一條旋律配和弦,是一道選項極其多的選擇題。但讓我最最滿意的答案可能隻有一個。還好機會有很多次,我可以慢慢試。我也建議大傢做做這樣的試驗,哼哼出一條自己喜歡的旋律,錄下來,給這條旋律盡量多配一些和弦進行,仔細選擇選擇,這是個很有意思而且很享受的階段,也能從中總結出很多經驗。
今天先說到這兒吧,等日後想起瞭什麼再跟大傢分享。
責任編輯:admin
Tags: 鼓, 學鼓, 非洲鼓, drum, 電結他, 夏威夷小結他, guitar, 色士風, 色士風課程, saxophone, bass, 錄音, 作曲, 唱歌技巧, vocal, 長笛, flute, 單簧管, clarinet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