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樂器網訊 【一·弦外之音】
無名舞劍,長空弄槍,絕世高手,棋亭對決——電影《英雄》曾給我們展現瞭這樣一幅畫面:屏息凝神之際,“有客抱琴來,與花同寂寂”。可惜,這悠遠的琴聲打破瞭沉寂,卻絲毫沒有緩和氣氛的跡象,仿佛一根緊繃的弦,被愈撥愈緊……
那是導演張藝謀醞釀的弦外之音。
“老先生,請再撫一曲”,無名說。
於是,鏡頭裡出現瞭一位盲琴師。白衣、白須,盤膝撫琴。槍劍膠著,琴聲左右。猛然間,一聲絕響,七弦齊斷,長空被無名一劍擊倒,盲琴師收拾殘琴,翩然而去,悄無聲息。
盲琴師走出瞭張藝謀的鏡頭,卻走入瞭更多人的視線。他是一位真正的古琴大師,名叫徐匡華。很多人慕名而來,叩開瞭他所居住的老屋——杭州勾山裡17號。
【二·琴如人生】
張藝謀把《英雄》帶到瞭海外,也把不少癡迷中華文化的影迷的心領回瞭中國,指引到瞭杭州古清波門外的一條名叫“勾山裡”的小弄堂裡。
據說,慕名而來的人群中曾經有一位韓國小姑娘。
小姑娘看瞭電影之後,硬是說服父母,來到杭州,執意跟著徐匡華先生學琴。
回國的日子逐漸臨近,她急瞭,夜以繼日地練,手都彈出瞭血,一個勁地問:如何提高技藝。
徐匡華先生笑瞭,不緊不慢地說:琴如人生。習琴不是一朝一日能造就的,所謂滴水穿石,慢慢做人,功到自然成。
這個故事是徐傢少公子——同為古琴名傢的徐君躍先生說給我聽的,因為今年2月13日,徐匡華先生已經辭世,空餘寂寥的琴聲,時而回蕩在勾山裡17號這座老屋裡。
【三·勾山裡17號】
在歷史的長河上,浙派古琴曾經譜寫出一部令人哀婉的斷章。成形於宋,興盛於元、明的浙派古琴藝術,在清末民初“銷聲匿跡”之後,於解放初期重新“發聲”,是勾山裡17號的主人將這部樂章續寫,並且延續至今。
勾山裡17號的主人,名叫徐元白,浙江海門人,是近代著名的古琴大師。民國初期,徐元白拜蘇州天平山大休上人為師,深得其授,並矢志鉆研,會澤百傢,形成瞭新浙派“微、妙、圓、通”的獨特風格。
1951年,徐元白先生攜傢帶口,從雷峰塔1號搬到勾山裡17號。其子徐匡華在勾山裡長大成人,其孫徐君躍在這裡牙牙學語,徐門三代,一脈相承,延續著浙派古琴的神脈。
而今,100多米長的勾山裡,棲沒於城市建設的塵土之中,勾山裡10號之前的建築已經不見芳蹤。
午後暖陽的斑駁光影,爬上勾山裡的矮墻,我在不久前登門造訪。為我開門的是琴社的一位大姐,她領我見識瞭這幢半個世紀的老房。
一樓會客,二樓居住,兩層共80平方米,輾轉的木質臺階僅14級。屋內雖然局促,卻依然為古琴騰出瞭足夠的空間。客廳改建的教室,擺下瞭4張古琴。琴課繼續,但是缺少瞭徐匡華和徐君躍的勾山裡老屋就像缺瞭主心骨,仿佛那不太堅固的建築,有點兒飄搖。
徐君躍今年北上中國音樂學院,追隨古琴大師吳文光先生,潛心做瞭他的研究生。
徐匡華先生去世之後,夫人也搬出瞭祖宅,這裡目前僅供西湖琴社的社員作為教學、展示、交流之用。
【四·“蝴蝶會”】
可是當年,勾山裡17號卻是文人雅集之地。
徐元白先生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創辦瞭“西湖月會”,當時他們約定,參加月會者,必攜酒一壺,菜一碟,故又號“蝴蝶會”,勾山裡17號便成瞭古琴愛好者的樂園。大傢以琴會友,與花同寂,一時間名流雲集,張宗祥、馬一浮等一批文人更是這裡的常客。
徐元白出身書香門第,飽讀詩書。年輕時追隨孫中山參加北伐,少年得志,曾為何應欽的秘書。抗戰勝利後,他棄官定居杭州。先後在南京建“青溪琴社”,在開封立“中州琴社”,在重慶開“天風琴社”,步步生蓮。
徐元白彈奏的琴曲古淡、清靜、恬逸、韻味深長。其作品《西泠話雨》,創作於抗戰勝利後,當時徐先生由川返杭,逢舊雨於湖邊,悲喜交集,無以自慰,故借雨聲作瞭此曲,以蕩胸臆。《西泠話雨》初稿未定,直至八年之後,琴人相聚勾山裡,徐元白先生再撿前稿,修改定曲,成為浙派古琴的代表之作。
【五·西湖琴會】
徐君躍說,最早是跟著奶奶習琴的,他的童年是此起彼伏的琴聲和絡繹不絕的琴人拼接而成的。
或許是童年記憶的緣故,徐元白先生的孫子徐君躍執意把這座老屋用來作為古琴藝術的交流場所。從最早的文人雅集到收徒,而後開設培訓班,1986年又成立瞭杭州最早的西湖琴社。
而今,這座城市裡先後擁有瞭多傢琴社,西湖琴社也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成為300多人,一些當初徐傢的老弟子都成為瞭各傢琴社的“掌門人”。
徐傢三代,在勾山裡這條背街小巷裡,將當年徘徊於文人墨客身邊的古琴藝術搞得風生水起,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傢”。
每年丹桂飄香時節,徐君躍都會在西子湖畔舉辦“西湖琴會”,青年才俊,八方來儀,相比較於當年祖輩們“把酒問青天”的小型“蝴蝶會”,規模更大。虞山派的代表人朱晞、天津琴會掌門人李鳳雲、滬上古琴名傢龔一先生及其愛女龔幽蘭、學院派代表中央音樂學院的趙傢珍,以及來自巴蜀之地的錦江琴社社長曾成偉都是“西湖琴會”的座上賓。他們的年輕和他們的才華一樣,讓人羨慕不已。
【六·弦外之音】
如今,徐傢已經搬出瞭勾山裡17號,但是作為西湖琴社的活動場所和杭州的一種文化符號,它依然存在著。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位居“琴棋書畫”之首。古琴音樂受儒傢中正平和、溫柔敦厚和道傢順應自然、大音希聲等思想的影響,其音樂風格偏於安詳、含蓄、和雅、清淡。古琴的最高追求就是“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琴意得之於弦外,言有盡而意無窮。
一直疑惑:為什麼現代人的心靈還需要來自千年之前的音樂的慰藉。
後來,在采訪徐匡華先生的時候,老人傢告訴我:那是因為千百年來,我們都是一樣在認識自己。
就像這古琴,當它那看似若有若無的節奏抑揚頓挫之時,你是否能夠悠然駕馭?外界的節奏再快,變化再多,我們的心裡都應該有譜,應該奏出自己的節奏。
責任編輯:陳靜
Tags: 鼓, 學鼓, 非洲鼓, drum, 電結他, 夏威夷小結他, guitar, 色士風, 色士風課程, saxophone, bass, 錄音, 作曲, 唱歌技巧, vocal, 長笛, flute, 單簧管, clarinet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