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餘脈,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傢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的東部,其東與鶴峰縣交界,南與湖南省桑植縣毗連,北與恩施市相鄰。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屬中國三大特有現象中心之一的“川東-鄂西特有現象中心”的核心地帶,區內自然環境獨特,地貌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七姊妹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利於對原始珙桐純林群落、泥炭蘚森林沼澤濕地以及華南虎等大型貓科動物棲息地的保護。西界為向東北經廟灣、埡楠坪、茶樹堡、顧傢埡,至火燒坪,再向北經大觀山、楊傢河、核桃灣、周傢壩、文傢臺、茶園北山、五架山、大坪山、蘆傢界,越過後龍山和大峰尖,至保護區最北面長潭河鄉貓子莊村的杉樹堡;北界為向東經木林溪至宣恩縣與恩施市的交界處,再由縣界向東南經樺桿坪西,至保護區東北椿木營鄉張傢灣海拔1938米的主峰止。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 自然環境七姊妹山是宣恩縣的第一高山,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屬原始森林。有維管束植物144科、428屬、892種。其中木本植物有90科、208屬、603種。以殼鬥科、樟科、薔薇科、杜鵑科、山茶科、山礬科、七葉樹科、珙桐科為主。珍貴植物中,屬國傢一級保護的一種,二級保護的6種,三級保護的10種,湖北特有植物30種。國傢一級重點保護的珙桐,分佈面積達一萬餘畝,其中集中分佈面積3499畝。珙桐,是世界著名孑遺植物和觀賞植物,每逢春夏之交,正是珙桐的開花時節,滿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鴿棲息在枝頭,所以,珙桐俗稱鴿子樹。山中有野生動物146種,其中獸類45種,鳥類64種,爬行類19種,兩棲類18種。屬國傢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大鯢(娃娃魚)、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獐、林麝、蘇門羚等。還有實用價值較高的果子貍、穿山甲、狗獾、黑熊、黃麂等。新華社通稿,七姊妹山始為人知珙桐是遠古侏羅紀第三紀冰川活動遺留下來的孑遺植物,一度被世界生物學界列入“消亡”名單。瀕臨消亡的珙桐大面積現身鄂西南!這帶給生物學界的震撼不亞於一枚重磅炸彈的爆炸,學界的研究者們立刻行動起來瞭,自1989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湖北民族學院等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的專傢教授,多次組織科研隊伍進入恩施州宣恩縣七姊妹山,開始瞭揭開七姊妹山神秘面紗的探索之旅,發表瞭《鄂西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研究》、《宣恩七姊妹山珙桐群落種間聯結分析》、《湖北七姊妹山珙桐種間結構研究》和《珙桐群落中珙桐種群與主要共生樹木種群間聯結關系的研究》、《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珍稀植物資源研究》等一系列科技論文。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同時,學界的研究目光也鎖定瞭整個七姊妹山,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相繼在七姊妹山開展瞭珍稀瀕危植物及土著物種的調查、鳥類調查、珍稀瀕危物種監測項目、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資源的研究等專題研究。對大面積的原始珙桐純林、頻繁出現的大型貓科動物蹤跡、豐富的林麝資源和蘭科植物資源等進行研究。一時間,宣恩七姊妹山成瞭國內外生物學界關註的焦點之一。 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孑遺植物,國傢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目前珙桐主要間斷分佈於中國亞熱帶山地,並多呈零星分佈。同時,罕見的原始珙桐純林及大型貓科動物生存環境,都具有國際公認的極高保護價值。研究者們在七姊妹山發現,珙桐群落分佈約有500公頃,其中有200公頃是保存完好的原始珙桐群落,並且這片原始珙桐群落五級立木齊全,種源充足,自然更新能力強,無人為幹擾,構成瞭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更加讓人驚喜的是,七姊妹山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華南虎、金錢豹、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的集中分佈區域。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保護區及其周邊發現大型貓科動物的活動蹤跡越來越頻繁。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18年升兩級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七姊妹山中的大面積珙桐群落帶給世人的驚喜還沒消退,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就提上瞭政府工作議程。1990年,宣恩縣政府批準成立瞭七姊妹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下設七姊妹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2002年,湖北省政府批準成立湖北七姊妹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今年3月,喜訊傳來,該自然保護區又再升一級,成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至此,七姊妹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4550公頃,其中核心區11560公頃,緩沖區11700公頃,實驗區11290公頃。其主要保護對象有四種,即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以珙桐為主的珍稀瀕危植物及其群落、以大型貓科動物為主的珍稀瀕危動物及其棲息環境,以及保存完好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濕地。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是華中地區名副其實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學術價值。首先是其原生性和典型性。保護區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又剛好位於中國自然地理區劃的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帶的武陵山區,在地理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處於中國中亞熱帶季風潤濕氣候帶,未受到第四紀冰川的洗劫,現保存有5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30個原始植物群系。再次是物種的古老和珍稀瀕危性。保護區是中國第三紀植物區系重要保存地區之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集中分佈瞭中國特有屬共32屬,這些特有屬中,有的為單種屬,有的為原始的多心皮類,有的在其他地區已成為化石,這些特性均反映瞭該區植物區系的古老性。統計表明:區內分佈有國傢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1種,其中國傢重點保護植物28種,國傢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鐘萼木、蓴菜、珙桐、光葉珙桐共7種;國傢Ⅱ級重點保護植物21種,重點保護植物總數占湖北省國傢重點保護植物總數46種的60.9%。保護區內分佈有國傢重點保護動物共56種,其中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豹、雲豹、金雕、林麝等5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18個年頭,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躍升兩級,由“縣級”搖身成瞭“國傢級”,從而成瞭公認的“國寶”。這一過程,無不顯示著該自然保護區在中國范圍內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經過生物學界專傢們研究得出的結論顯示:加強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內原始珙桐群落的保護,對研究原始珙桐群落的自然更新和演替、華中地區古地質年代和古氣候演變有著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山體氣勢宏大,以七姊妹山為代表的絕壁孤峰卓然秀麗,象形山石眾多;區內原始林、次生林發育,保存良好;這裡海拔高差懸殊,地形復雜,溝谷切割較深,水量充沛,形成瞭眾多各類型瀑佈,驚險刺激,蔚為壯觀;區內還有道教勝地中武當,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張難先隱居舊址,及龍馬山、仙人洞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每逢春夏之交,珙桐開花時節,七姊妹山滿山遍野的花朵,好似成群的白鴿棲息在枝頭。七姊妹山景區內宜人的森林風光,茫茫林海,峽谷幽深,溪流湍急,群峰聳峙,是人們探險尋勝和避暑消閑的勝地。 七姊妹山景區內七峰排列,疑似仙女下凡,數以百計的大小景點裝飾著整個七姊妹山系。1988年9月,華中師范大學在對七姊妹山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大面積原始珙桐群落。研究發現,珙桐群落分佈約有500公頃,其中有200公頃是保存完好的原始珙桐群落,並且這片原始珙桐群落五級立木齊全,種源充足,自然更新能力強,無人為幹擾,構成瞭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七姊妹山及其周邊地區,曾經是華南虎、金錢豹、雲豹等大型貓科動物的集中分佈區域。統計表明:區內分佈有國傢珍稀瀕危保護植物41種,其中國傢重點保護植物28種,國傢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鐘萼木、蓴菜、珙桐、光葉珙桐共7種;國傢Ⅱ級重點保護植物21種,重點保護植物總數占湖北省國傢重點保護植物總數46種的60.9%。保護區內分佈有國傢重點保護動物共56種,其中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豹、雲豹、金雕、林麝等5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保護區及其周邊發現大型貓科動物的活動蹤跡越來越頻繁。 |
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