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C12)民樂名曲介紹-二泉映月

(C12)民樂名曲介紹:二泉映月

(C12)民樂名曲介紹: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
(為兼顧網友不同的讀譜習慣,本文用簡線對照的譜式提供譜例)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又非常感人的二胡獨奏名曲,作者是民間盲藝人阿炳。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生於無錫。在舊社會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紮,為瞭生存受盡人間的苦難。據無錫的老人回憶,在舊社會每當聽到阿炳的琴聲,人們就會嘆息道:“可憐的阿炳又來瞭”,他有拉不完的怨,他有拉不完的恨。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瞭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傢閔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後,激動地說:“隻有跪著聽才有資格”。

 

《二泉映月》原來並沒有標題。當年阿炳沿路求乞,信手拉來,為的是表達心中的感情,根本就沒有想到她後來竟能成為傳世的佳作,從未給她起過曲名。1950年,著名民族音樂傢楊蔭瀏先生前往無錫為阿炳錄音,在錄完此曲後,才與阿炳共同將她命名為“二泉映月”。原因是江蘇無錫有個惠山,阿炳經常在那裡拉琴;而惠山有個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

聯系阿炳的經歷和創作時的背景,此曲原來的主旨並非描繪月光清泉,而是阿炳的“依心曲”。她是阿炳依心而為、依心而訴、依心而來、依心而去的真實寫照。她有悲有怨、有感有嘆、有柔也有剛。但因其名為“二泉映月”,人們聆聽此曲時,很容易由標題聯想到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以為這是寫景杼情的作品。筆者認為這也有道理,器樂作品沒有實體形象,沒有明確的語義,而此曲的旋律,也的確有泉清月冷的氛圍中的感情色彩。

 

樂曲開始是個短小的引子。緩慢的音調,好象一聲嘆息。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對往事的沉思。

 

 

   接著出現瞭此曲的主題,感情極為深沉:

 

    主題在全曲中通過變奏反復出現。它從上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1)上下回旋,打破瞭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速度變化不大,但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時起時伏,扣人心弦。這主題的多次變奏並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音樂形象較單一集中,這樣便深化瞭主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樂曲的最後部分,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瞭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

     旋律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卻又帶著幾分悲惻,深刻地揭示瞭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此曲後來還被改編為管弦樂曲、民樂合奏曲等其它演奏形式的作品,音樂表現力更為豐富。

 

(主要參考資料:佚名《華彥鈞.二泉映月》、鞏成國《淺談“二泉映月”》 音樂教育網撰稿制作)

 

鏈接《二泉映月》曲譜

打印本頁 返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