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葫蘆絲來演繹絕響 |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哏德全吹奏的葫蘆絲樂曲《古歌》,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版本。 曾有一些專門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者找到哏德全,希望能為這首傣族人世代相傳的古曲,記錄下一張完整的樂譜,卻無人如願。因為他們發現,哏德全總是在吹到動情處時即興發揮,最長的一次,他將這首原本隻須吹奏5分鐘的曲子,吹瞭20多分鐘。 作為傣傢世代相傳的一種古老樂器,葫蘆絲並不難上手,但在這個傣族漢子眼中,隻有學會傣族的語言、瞭解傣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這種樂器。 “除瞭心,沒有什麼辦法能將它傳承下去。”他說。 但現在,這顆原本健康的心臟,卻停止瞭跳動。2008年9月16日晚,因為突發腦溢血,哏德全在昆明去世,享年50歲。隨後,有媒體將其稱為“一生為民族音樂而奮鬥的人”,認識哏德全的人都說,這樣的評價,真是恰如其分。 整整50年前,哏德全出生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鄉一個叫邦蓋的傣傢村寨。從學說話起,哏德全就受到民間音樂的熏陶和涵養。作為民間歌手的母親,打小就在他枕邊哼唱傣語民歌。而從10歲起,他就隨著祖父和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制作。 1974年,哏德全被招工進瞭梁河縣糖廠,成為一名抽水工。筒帕裡裝著舅舅親手為他制作的葫蘆絲,哏德全離開瞭生活瞭16年的邦蓋村。 經過30多年不懈的努力,曾經的糖廠抽水工哏德全,已經逐漸成為一代民間音樂大師。這個一臉大胡子的傣族漢子,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使者,經常應邀前往世界各地巡演,讓人們瞭解葫蘆絲的質樸魅力。 在韓國,哏德全被邀請在該國紀念世界杯一周年的演出活動中,在首爾的大漢門敲響“三聲鼓”,這是這個國傢對民間藝術傢的最高禮遇。 在美國,他登上肯尼迪藝術中心世界著名的梅蘭尼舞臺,載歌載舞地展示著中國葫蘆絲藝術的絕美與精湛,他還身著本民族的服裝,與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同臺獻藝,為北京大學“百年講壇”增添瞭一抹亮色。 因為哏德全,葫蘆絲成為瞭雲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由哏德全制作的葫蘆絲,多次作為雲南省政府贈送國內外貴賓的珍貴禮品。其中有英國女王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夫婦。 如今,哏德全及他的葫蘆絲成瞭雲南旅遊的一張名片。無論是在昆明的景星花鳥市場,還是大理的洋人街,麗江的束河古鎮,隻要有遊人的地方,都會有掛著“哏德全制作的葫蘆絲”在叫賣,雖然它們絕大多數不是出自哏德全之手。 這一個小小的葫蘆絲,已成瞭雲南旅遊商品的重要部分。很多遊客駐足片刻,就學會瞭基本的吹奏法。買把葫蘆絲,再買本教材,回傢就成瞭一份難得的記憶。 然而,對於葫蘆絲這種僅僅用葫蘆、竹子、簧片組裝而成的吹奏樂器,究竟應該如何認定其音樂地位,仍然存在著爭議。 在一些專業人士的眼裡,葫蘆絲不過是一種“用不瞭幾天就能學會”的樂器,並不具備“高貴的血統”。它既沒有深奧的吹奏技巧,也沒有足夠寬泛的表現領域, 而哏德全的一生,也像這種“環保而廉價”的樂器一樣,始終無法解決“身份”的問題。 哏德全一生都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國傢級的演員,可總是被拒絕在專業文化機構的體制之外。他不會經營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找關系,更沒有人願意為這個農民的兒子寫上一張隻言片語的批條,扭轉他生命的走向。 為瞭改變貧窮的命運,哏德全也曾努力做過一些事情。他曾組建過一支“烏蘭牧騎”式的演出隊,與朋友合夥開過歌舞餐廳,還嘗試著做過木材和玉石生意,但都以失敗告終,還欠下瞭許多債務。 隻有在葫蘆絲中,哏德全才能找到自己的寄托和慰籍。 以他的名義出版發行的葫蘆絲音像制品,總是被沒完沒瞭地盜版;凡是烙有“哏德全”字樣的葫蘆絲,是所有葫蘆絲愛好者追捧和收藏的珍品;不少人靠他的名氣發瞭財,而他卻總也償還不完身上的債務。 這個傣族漢子一生灑脫。他總是向別人借錢,來幫助有困難的朋友;全國各地來昆明找他拜師學藝的人,他都要盡其所能地為他們安排好住宿和用餐,有時還會為經濟困難的來訪者購買回傢的車票;在昆明的文化圈子裡,大傢都有一個默契:請哏德全吃飯,一定要多預備幾個人的位子,因為他絕對不會一個人來。 哏德全從不會端架子,一向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他略帶沙啞的嗓音,能唱出至純至美的情歌。一副好身手,能舞動象腳鼓上下翻飛,據說他還是一位泰拳高手,隻是從不輕易出招。 有一些演藝公司,一度曾想“打造”和“包裝”哏德全,但他們最後發現,這個面上隨和的傣族人,骨子裡卻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傢夥”——無論臺下坐著的是達官顯貴還是鄉裡鄉親;無論是流光溢彩的演播廳還是篝火正旺的山寨村落,隻要有一塊可以演奏葫蘆絲的舞臺,他就會“目中無人”地全情投入。 2002年,哏德全的故鄉——梁河縣政府,出資瞭5萬元,在當地舉辦一臺《梁河情——葫蘆絲演奏傢哏德全音故鄉行樂會》,雖然5萬元還不夠一位北京或港臺三流明星的出場費,但這已讓哏德全激動不已。 當《梁河情》在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梁河縣南甸土司府奏響時,十裡八鄉的各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開著農用車、手扶拖拉機、騎著摩托、自行車,從四面八方湧向梁河縣城。 人們把禮堂被擠得水泄不通,過道上、樓梯上甚至窗臺上都擠滿瞭人,以至於要想把手舉起來鼓掌,都成瞭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哏德全和他所邀請的演出嘉賓,在公安、武警的護衛下,才得以進入演出現場。 在梁河的3場演出,雖然得到瞭政府和朋友們的幫助,但哏德全也用盡瞭他的所有。他拿出自己僅有的2萬多元積蓄,購買瞭樂器、鼓號和文體用品,最後,他又把這些東西,捐獻給瞭傢鄉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哏德全去世的那個夜晚,他生前的幾位好友,第一次走進他的傢。於是,他們終於解開心中一個長久的疑惑:一向豪爽的哏德全,為什麼從來沒有邀請過朋友來傢中做客? 朋友們心酸地看到,這個民間藝術大師的傢裡,甚至連一張床都沒有,搭著地鋪,陳設簡陋,一臺老舊的彩電,一個單開門的冰箱。傢裡所有的財產加起來不會超過2萬元。 雖然朋友們所知道的哏德全,除瞭幾套特色鮮明的演出服外,生活中幾乎沒有穿過什麼質地考究的衣裝,來來去去總是那麼幾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佈對襟衫,而且一穿就是六七年,但他們很難相信,“老哏會窮困到這個地步”。 離世的哏德全,搶救費和喪葬費都是他生前的一位好友幫忙支付。他沒有給年邁的父母留下任何遺產,由於他是傢中唯一能向父母提供生活費的孩子,在他去世後,其傢屬隻能向當地政府提出請求,希望為哏德全年邁的父母,提供每人每月50元最低生活保障費。 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德宏州一位領導代表州委、州政府,對哏德全的生平作瞭這樣的評價:“為瞭民族音樂的振興,他百折不撓,奮鬥求索,從一個傣傢農村的放牛娃,最終登上瞭世界藝術的殿堂。哏德全先生的去世,是祖國民族音樂事業和全省民族民間藝術事業的一個重大損失。” 這是這位一生遊走在民間的藝術大師,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得到的來自官方的最高評價。在雲南省享受省級和國務院政府津貼的文化藝術類專傢的名冊中,沒有哏德全;在文化藝術界高級專業職稱的評定中,也沒有哏德全。 直到去世,哏德全都是一個以演奏和制作出售葫蘆絲為生的民間藝人。人們看到,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沒有來自省級宣傳文化部門官員們的身影,甚至一個花圈。 盡管這樣的缺席令人們心寒,但深愛並尊重哏德全的朋友們,為他散發瞭訃告。9月20日,1000多名從國內外自發趕來的葫蘆絲音樂愛好者們,參加瞭哏德全的遺體告別儀式。人們選擇瞭樂曲《古歌》,送哏德全上路。在葫蘆絲的伴奏聲中,許多人跪撲在地,失聲痛哭。 曾有人說,聽哏德全演奏的《古歌》,就像“看到一朵朵白雲,在湛藍高遠的天空中緩緩飄移,掠過山川河流,掠過一望無垠的原野,在地面上留下若有若無的暗影,最終去往那遙遠的地方。” 如今,這樣的場景已一去不返。哏德全的魂靈,正飄向《古歌》般渺遠的天際,世間再沒有如此美妙的葫蘆絲樂聲。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用葫蘆絲來演繹絕響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