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新教材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幾個問題 |
2002年8月以來,義烏市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人音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為載體進行瞭教育改革實驗。通過半年多的實驗,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有瞭較大突破,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瞭可喜的變化。但一些教師由於對教育理念把握不準,在教學中也出現瞭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音樂課程標準》內涵,謹談談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四個方面的問題,以期引起大傢的重視。 一、教師的知識面不夠寬泛,缺乏綜合音樂教學能力 新教材以“人文主題”為單元,強調音樂教學不同領域間(如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開闊視野,對多學科文化知識有廣泛的涉及,善於發現音樂與相關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在教學中相互融合與滲透。然而,由於缺乏必要的相關知識,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時常會出現問題。如在教學歌曲《其多列》時,有位學生問老師:“其多列是什麼意思?” 因缺乏對詞義的瞭解,教師隨口說:“可能是一個人的名字吧!”而後,在創編歌詞練習中,學生在“其多列”處均換上該班同學的名字。而事實上“其多列”在哈尼語中是“快快來”的意思。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感到,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的空間多瞭,但同時對教師提出瞭更高的要求。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發生轉變,他們很可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各種各樣的與本課相關的信息。因此,教師首先要練好“身外功”,加強知識儲備,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深入淺出、出神入化地引導學生學習。 二、抓住瞭教改的殼,摒棄瞭音樂的魂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但興趣決非音樂教育的全部。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悖離瞭音樂本體,片面強調音樂的趣味性,走入瞭音樂教育的誤區。如在教學歌曲《龍咚鏘》時,有位教師從情感入手,以“春節聯歡晚會”開場的視聽同步的情景畫面導入,使學生沉浸在過新年的喜慶氣氛中。但下面的環節卻出現瞭設計偏差:學生一會兒敲鑼打鼓、一會兒放鞭炮、一會兒律動表演,好不熱鬧,可整個過程學生雖然參與到活動中,但沒有註意聆聽音樂,因而得不到應有的音樂審美體驗。吳斌老師曾說:“音樂是直覺經驗,而這種經驗必須通過音響獲得,沒有音響獲得的經驗不成音樂。”因此,音樂教學的根還在於要把握音樂的“魂”(即音樂的要素),音樂教學必須實現以技能、技訓為主向以學生參與體驗為中心、以直接經驗為主的轉變,讓學生帶著濃鬱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時時保持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 三、教學過程中教師包辦的多,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機會少 學生的參與應該是自主的、自然的,其對音樂的體驗應發自內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但現實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師“鋪”得過實,學生缺乏想象空間;教師引得過多,學生缺乏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喪失瞭個體生命的靈動和發展個性的氛圍。如在教學第十三冊第二單元《天山之春》時,有位教師采取包攬式的講解,引導學生瞭解新疆的自然環境、地理知識及民俗風情,然後“包辦”釋疑,指導學生用手鼓拍擊節奏“×××|××|| ”,最後教師又示范教學 “摘葡萄”、“托帽式”、“抱月式”等新疆舞蹈動作。由於教師“包攬”講解、點撥,“包辦”學生的思維,未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空間,使他們喪失瞭學習興趣。 四、問題的設計與實施隨意,沒有突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創造性地設計問題是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提問應突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功能:通過突出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自主學習與探索學習;突出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逐步形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問題的探討,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學會學習與思考。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往往沒有價值,提問更多的是關註怎麼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思維走。在教學“音的高低”時,有位教師在鋼琴上刮奏上行音階,問學生:“小貓往哪兒跑瞭?”學生回答:“往樓上跑瞭。”於是教師又用較強的力度刮奏,問:“聲音越來越怎樣瞭?”學生回答:“越來越強瞭。”(教師彈得確實越來越強瞭,但教師其實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說出聲音是越來越高瞭。)師無奈,隻好改變力度輕輕地刮奏,學生又回答:“越來越輕瞭。”教師“誘供”不成功,學生還是沒有說出教師預設的答案。從這一案例可知,不是學生回答錯誤,而是教師本身出瞭問題。教師的提問旨在引出確定的認知結果,實現預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步驟,可結果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果當時教師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思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下去,實施生成教學,就可能出現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局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精心設計問題,把握提問時機,還要掌握隨機應變、換位提問、答案開放、問語精當等提問技巧,真正使提問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教學不隻是忠實地實施計劃、教案的過程,更是課程內容不斷創新、開發以及資源持續生成、轉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改變”的內涵,加強對《音樂課程標準》的再解讀,對“學習方式”的再認識、對“人文關懷”的再落實、對“教學設計”的再完善,使課改實驗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主編《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2、《課程·教材·教法》第十期魯獻蓉《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2002年。 3、《中小學音樂教育》第四期孫莉《新課程標準下“冷”與“熱”的思考》,2003年。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關註新教材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幾個問題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