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竹笛演奏的二度創作

竹笛演奏的二度創作

竹笛演奏的二度創作


  神州樂器網訊  二度創作一詞習笛者自然不會陌生,那麼究竟什麼是二度創作,如何進行二度創作?有人說,二度創作就是將紙面上死板的音符,通過藝術處理,使之變成極富感染力的音樂的過程。這句話道出瞭二度創作的實質。但對於眾多習笛者來說,仍然是一頭霧水。其實,二度創作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譜活吹。如何將死譜活吹?這就需要我們在演奏時對樂曲的主題思想、風格、意境、韻味等方面進行藝術再創造,使之具備一定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二度創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題思想的理解

  當我們拿到一首陌生的曲譜,首先要對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大環境和思想感情方面琢磨一番。一首樂曲的每個音符中都凝聚著作曲者的思想內容,習笛者需用心挖掘領會。如陳大可的《小八路勇闖封鎖線》,首先要瞭解它的背景及思想性。該曲子作於解放後,背景卻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內容是:小八路(抗戰英雄的代表)為送緊急情報,冒著槍林彈雨通過敵人的封鎖線的前後場景。樂曲體現瞭中華兒女面對抗日戰爭,視死如歸的偉大氣魄。當我們理解瞭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到那種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時,才有可能準確地表現主題。對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奏時的表達才可能越具感染力。一個習笛者文學修養的深淺,也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理解的深刻程度。知識豐富,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才有可能更好地吹出感情來。

  二、樂曲風格的把握

  有些習笛者音色相當漂亮,演奏技巧也很嫻熟,但從北派曲演奏到難派曲時,將南方曲的柔美變成瞭北方曲的粗獷,聽起來音色、力度、連貫性、都一樣,缺乏心靈上的共鳴和藝術上的回味,便逐步失去瞭觀眾。造成這種原因,說明演奏者在演奏之前,並沒能很好地對作品的地區差異、派別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瞭解,沒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演奏技巧來表達作品的風格。演奏者若想細致地表現作品的內涵,必須事先對樂曲風格上進行分析瞭解。如演奏《五梆子》,應結合北派曲粗獷、豪放、剛勁的風格來演奏,突出陽剛,忌陰柔;如演奏《歡樂歌》,註意江南絲竹有花、細、輕、小、活、雅的風格,要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暢,突出秀麗,忌諱粗獷;如演奏《幽蘭逢春》時,要註意昆曲纏綿婉轉、柔慢悠遠的特點。由於各個作曲者的生活處境、經歷、人生態度、個性、審美等不同,在題材處理,演奏技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要通過作曲者的當面講解,及唱譜等方法,來感受作曲者要表達的細膩情懷,要瞭解這份情懷,便需要對曲作者的生平、愛好、思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三、韻味的表現

  一個竹笛好手,不僅能準確地領會和傳達樂曲的藝術意境,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再創造,挖掘出樂曲裡別人沒有料到的內涵。筆者見過好多演奏者,隻是單純地背誦音符而沒有表達出其韻味來。聽同樣一首樂曲,有些人演奏的很具感染力,而有些人演奏起來索然無味,其區別往往就在韻味上。韻味無法標在譜子上,須由演奏者自己去體會和創造。俗話說:熟能生巧。當我們唱熟瞭一首樂譜後,根據內容的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旋律上增加一些裝飾音,或者特殊處理某些段落,使之更加生動和自然,更有味道和美感。好多時候樂曲的韻味是靠小技巧體現出來的,切不可忽略小技巧的魅力。韻味的表現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也可以看出其對演奏技術的熟練把握程度,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創造力。

  四、音色運用恰當

  不同樂曲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演奏時需貼切地表現樂曲的情緒。作為演奏者除瞭使笛子具有美妙的音色外,還要能駕馭將各種音色隨時變化的能力。如《我是一個兵》,一入拍便是進行曲曲式,為瞭表現軍人雄壯而氣勢的形象,音色上要求鏗鏘有力;再如根據昆曲移植改編的《姑蘇行》,旋律優美、流暢、如詩如畫。在音色上,引子要求寧靜,行板要求優雅;再如用笛子演奏舒伯特的《小夜曲》,音色上勢必要求輕柔而甜美。一般說來,表現高興歡樂的情緒,音色須明亮而有光彩;表現仇恨、憤怒的情緒時,音色要粗獷有力,音堅實;表現神秘、陰暗氣氛時,音色應暗淡、淡遠、飄渺些;表現氣勢宏偉、感情強烈的樂句時,音量宜放大,音色洪亮,強調力度;表現抒情的樂曲時,音色須柔和深情,有層次感。竹笛演奏一部作品時,需註意用不同的音色表達不同的情緒。

  五、想象力豐富

  習笛者需將樂曲的內容和音樂形象,變成頭腦中一幅幅的生動畫面,並做到身臨其境。如果將一首樂曲的基本情緒和意境想象得很具體,那麼表達時便會真實生動。如演奏《妝臺秋思》這個作品時,就可以設想一個身處荒涼塞外的嬌弱女子,倚靠窗臺,目視傢鄉的方向,期盼而又無奈,月光下的窗外,落葉紛飛…;演奏尹明山的《百鳥引》時,可以想象這麼一個特定的場景:濃密的森林中,春光明媚,萬紫千紅,鳥語花香,百鳥爭鳴,一片歡騰熱鬧的畫面。想象力豐富的人可以很快地進入音樂的境界,與音樂形象融為一體,這樣便能情真意切。演奏者想象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那是一種生活的積累,記憶的積累,情感的積累,藝術修養的積累。積累越多,靈感也就越多。一個習笛者應隨時隨地用眼睛和耳朵去收集和傾聽各種生活畫面和聲音,去感受生活,從而豐富自身的想象力,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表達作品的內涵。

  六、藝術處理

  當演奏者對樂曲有瞭真情實感後,下面就得對樂曲處理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設想。如:樂曲速度、力度、音量、伴奏等。這種設想不是盲目的或隨心所欲的,樂曲的結構、曲式、調式、旋律的起伏發展,以及節奏等給演奏者在藝術處理上提供瞭依據,也是演奏者內在情緒走向的依據,演奏者依據這些條件找到全曲情緒的高潮點及樂曲的層次。演奏時還要把握好藝術的對比性:1、層次感,層次感是什麼?實質上就是旋律力度上的對比性,對比性強,層次感明顯,感染力便強;2、同一段樂曲的重復,這種重復必須有一定地對比,力度上,情感上都應有很巧妙地變化,否則便缺少藝術性;3、一個樂句處理,這種處理不可平鋪直敘,樂句雖然短小,但一樣不可缺少線條美;4、鋪墊的藝術,這種處理手法很常見。當我們需要表達一個某個特定的情緒時,必須在之前就埋下伏筆,所謂: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切不可忽強忽弱,要有個鋪墊的過程。

  在二度創作時,演奏者要按照自己的總體設計反復練習,恰如其分地表達樂曲的思想感情,真正地做到將樂曲演奏達到“活瞭”的目的,從而更具藝術感染力。

  

責任編輯:陳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