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音樂心理學傢剖析音樂的生理、心理功能-音樂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礎

音樂心理學傢剖析音樂的生理、心理功能:音樂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礎

音樂心理學傢剖析音樂的生理、心理功能:音樂的心理作用及生理基礎


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和哲學論著中,包含著許多心身關系的辯證認識,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漢之際的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早已闡明瞭外感於“六淫”和內感於“七情”的相輔相成與協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療和預防上主張“治神為本”、“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等觀點。中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文藝心理學研究的精辟見解,《樂記》中就分析過音樂與人的心理活動的關系,也認識到音樂會對人的心理活動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還論述瞭音樂與情感的關系,認為情感能影響音樂,如悲哀時,發出焦慮、急促的聲音;快樂時,發出舒暢、緩慢的聲音;忿怒時,發出粗暴、嚴厲的聲音等。同時也認識到音樂能夠影響人的情感。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心理活動。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於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瞭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

    現代音樂心理學開始於19世紀中葉研究音響與感覺之間的關系,50年代以後,信息論、控制論和人工智能學的出現,使音樂的感知、認識過程及其本質的探討進一步深入,並更多地利用科學儀器對心理活動作出進一步的分析。如音樂對心理的剌激及其效果、音樂感、音樂記憶、音樂與感情的關系、音樂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音樂對疾病的作用等等。

    就聽眾欣賞的過程來分析,大抵可理解為一個極為錯綜復雜的綜合體,既有感情活動,又有理性活動;既有認識過程,又有情感體驗,頗難加以區分。大體來說,最初以直覺的方式形成認知時,就含有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實際上表現為聽眾以往的一切知識和修養的總和在瞬間的復雜心理反應。如果通過反復聆聽,就能逐步深化。

1、   音樂運動形式與情感

    音樂是聲響的藝術,始終處於運動狀態之中。音樂的聲響在空氣中波動,呈現著高低、強弱、長短等有規律的變化。從人情感上來講,節奏本來就是人的固有特性,速度與情感的運動在時間形式上也相一致,感情變化的幅度則可分解成音樂中的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最適宜表達感情。音樂也好,人的情感也好,都是在一定時間裡發生、發展,具有一定運動形式、反映各種矛盾作用的發展趨勢。

    人能主觀地感受節奏,有幾種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時值和力度的感覺,聽覺影像,節奏運動的沖動。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有自發的不隨意節奏活動,在成長過程中它逐漸發展成由肌肉控制的有節奏的隨意運動。節奏引導人的整個機體參與協調、平衡、統一的韻律活動,它給人以舒適、安詳、自由的感覺。它能使機械性的活動延緩,或減少疲勞的出現,緩解由註意過度集中所造成的緊張。不同的節奏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圓舞曲的節奏給人以優美、飄動的感覺;進行曲的節奏使人感到剛勁、有力。節奏不但組合聲音,而且組合人的活動,例如:行進的隊伍、集體體操都要用節奏去指揮。有訓練的樂隊都能擺脫拍子的圖示,憑樂隊成員共同的內在節奏獲得演奏上的完美統一。

    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節奏、音量交織在一起的時候,音樂運動就顯得復雜瞭,表達的情緒就更為豐富。例如,單純的節奏可以理解為事物有序的交替,也即運動秩序,節奏加快,顯得它所表達的運動越來越活躍,情緒隨之緊張和激動;節奏放慢,運動顯得漸漸緩慢瞭,情緒就放松緩和;節奏越來越強,感到空間距離越來越近,情緒隨之振奮。節奏與旋律等因素結合起來,作用就加強、豐富,讓人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更為強烈。對感情影響來說,旋律中速度的因素非常重要,不同的速度使旋律線擴張和收縮,產生不同的曲率,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傳達豐富的思想和情緒。音樂可以顯著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對人的情緒、情感發生顯著影響。音樂是人心對客觀的反映。《樂記》中說引起悲哀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焦慮、急促;引起快樂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舒暢、緩慢;引起欣喜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響亮、輕松;引起憤怒的情緒時,發出的聲音直爽、莊重;引起慈愛的感情時,發出的聲音柔和。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即使在音樂知識方面比較貧乏,也能體會到一定的音樂成分可以明顯影響我們,高音或低音都能產生相應的緊張和松弛的反應。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的橋梁,當疾病使人與外界的正常聯系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時候,音樂是彌補這種情緒需要的一種良好手段。即使是一群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但一曲音樂卻可能使其獲得共同的體驗;音樂也是一種使人的思緒或情緒從現實倒回到過去的時光隧道。如老人們常常喜歡吟唱過去的革命歌曲或戲曲,這正是他們懷舊心理的流露和渲泄。

   另外,進行音樂養生,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有組織、有規律的活動,因為你必須自始至終註意樂曲的全貌,而樂曲本身是旋律、節奏、力度、速度等等有規律地組合。這樣在音樂養生的過程中,參與者必須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以適應音樂的有規律運動。這樣持之以恒,對行為的改善是極其明顯的,同時培養瞭參與者將註意力集中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對病後康復的信心有極大的好處。對心理有缺陷的人或者是因病致殘的人來說,適當的音樂活動,如集體欣賞音樂,參加音樂會,特別是參加合唱、合奏等活動,人們自然地會聚在一起,可克服悲觀失望情緒,促進與社會接觸、與人溝通。

 2、音樂產生的通感

    各種感覺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溝通,稱通感。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不斷地剌激人的感官,引起瞭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些感覺都是人對外界的反映,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聯覺就是這種聯系的一種特殊表現。

    巴甫洛夫的暫時神經聯系學說為聯覺提供瞭比較科學的解釋。他認為,對人來說,客觀剌 激物作用於感受器,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就產生瞭一定的心理現象(如感覺、知覺、表象)。由於客觀剌激彼此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並且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成為聯想。這種聯想的生理機制就是大腦皮層中樞的暫時聯系。通感即是這樣一種“暫時聯系”。例如,某人的音色柔和動聽,可使人聯想到傾聽泉水淙淙之聲的歡悅,這是聽覺本身的聯系,繼而又可聯想到泉水的清澈甜美,產生瞭視覺和味覺的共鳴,所以人們常用“甜潤”一詞形容優美的嗓音。色彩給人以輕重感也是同樣的道理。飛逝的雲朵,飄揚的雪花都與白色聯系著,所以白色給人輕松的感覺;而黑色總是與金屬、礦石、泥土聯系著,故黑色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等等。因為人們所獲得的外界信息中絕大部分是依靠視覺和聽覺,所以在視、聽覺方面的聯覺現象也最普遍。不少藝術傢有著特別的聯覺能力,並善於運用藝術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聯覺的運用就成瞭一種藝術,用得巧妙往往收到新穎奇特、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這就是藝術聯覺,它是日常生活聯覺的提煉的典型化。

   音樂利用聲響來模擬自然界的運動,象征各種事物的運動,如聽見鳥鳴就和鳥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象千姿百態,聲響也千差萬別,各有特點。所以《百鳥朝鳳》能以不同的聲音描繪出形態各異的百鳥圖。聲音和我們腦海中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事物。音樂描繪形象的手段多種多樣,對固定音高的聲音直接模仿,鳥鳴、車笛均屬於此;對沒有固定音高的事物可以進行近似的模仿,如春雷轟鳴、江河流水。沒有聲響的事物,如雲彩、山巒、鮮花、草原,柔和的仲夏之夜,銀裝的隆冬雪景,這些全憑眼睛看到的現象,我們在音樂中也能“聽”到,這是因為音樂在大腦中樞引起瞭“通感”,沒有像繪畫那樣可見性的音樂,照樣使人看到自然界的萬千風光。



2 条评论:

  1. Why do Minor Chords Sound Sad?

    Th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states that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hypotheses, music does not directly describe emotions: instead, it evokes processes of will which the listener identifies with.

    A major chord is something we generally identify with the message, “I want to!” The experience of listening to a minor chord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essage conveyed when someone says, "No more." If someone were to say the words "no more" slowly and quietly, they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sad, whereas if they were to scream it quickly and loudly, they would be come across as furious. This distinction also applies for the emotional character of a minor chord: if a minor harmony is repeated faster and at greater volume, its sad nature appears to have suddenly turned into fury.

    Th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applies this principle as it constructs a system which outlines and explains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musical harmon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googl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Bernd Willimek

    回复删除
  2. Why do Minor Chords Sound Sad?

    Th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states that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hypotheses, music does not directly describe emotions: instead, it evokes processes of will which the listener identifies with.

    A major chord is something we generally identify with the message, “I want to!” The experience of listening to a minor chord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essage conveyed when someone says, "No more." If someone were to say the words "no more" slowly and quietly, they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of being sad, whereas if they were to scream it quickly and loudly, they would be come across as furious. This distinction also applies for the emotional character of a minor chord: if a minor harmony is repeated faster and at greater volume, its sad nature appears to have suddenly turned into fury.

    Th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applies this principle as it constructs a system which outlines and explains the emotional nature of musical harmon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you can google Theory of Musical Equilibration.

    Bernd Willimek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