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星海音樂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神州樂器網訊  星海音樂學院地處嶺南文化中心--廣州,是我國華南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等音樂專業學府。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國現代音樂教育先驅馬思聰、陳洪先生創辦的專業音樂學校--“廣州音樂院”。學院名稱歷經變化,1957年10月重建並更名為“廣州音樂學校”,1958年更名為“廣州音樂專科學校”。

  1977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廣州音樂專科學校”升格為“廣州音樂學院”。同年,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資格。1985年12月,為紀念人民音樂傢冼星海,“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199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撥專款,在院內興建瞭一座冼星海紀念館,館名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200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資格,並於200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我院自建校以來,曾有一大批著名的音樂傢和資深的音樂教育傢在我院執教,如黃錦培、梁寒光、陸仲任、蘇文賢、羅九香、饒從舉、劉天一、呂文成等。並培養出在國內外音樂界廣泛認同並享有“天才技巧和深刻藝術思想音樂傢”之稱的餘其偉和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音樂界最高獎---“金鐘獎”金獎的作曲傢李海鷹等一大批音樂傢和優秀音樂人才,為我國音樂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瞭重大的貢獻。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與教育方針的指引下,我院已逐漸發展成為立足華南、面向內地和港澳,輻射東南亞各國的專業音樂教育中心。學科建設也已由單一的教學型正在轉變為教學研究型。學院自辦學以來,將傳承和振興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嶺南音樂文化為己任,以建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體系為發展目標。經過瞭數十年的辦學歷程,至今已形成瞭較為合理的教學體系和科學的課程結構。按照現代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觀,培養優秀的音樂專門人才、師資人才和普及型人才成為我院長期辦學的基本任務。

  學院現設有音樂學系、作曲系、音樂音響導演系、鋼琴系、聲樂系、民樂系、管弦系、音樂教育系、社會音樂系、音樂舞蹈系等十個系,還設有音樂研究所、音樂心理實驗室、嶺南音樂發展研究中心、嶺南音樂展覽館、音樂科技實驗中心、基礎教育部、繼續教育部、附屬中等音樂學校和三個實驗樂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與合唱團)。它們基本涵蓋瞭音樂學研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和音樂表演等各個專業領域,形成瞭教學、創作、表演與研究四位一體的完整學科體系。同時還形成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不同的辦學層次,以及普通教育與繼續教育並舉的辦學格局。學院自辦學以來已向社會輸送瞭各類音樂人才6000餘名,培養瞭本科畢業生25屆,現在校本科生共1753人(含成人教育)。從96年開始,我院還受廣東省教育廳和廣東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的委托,連續舉辦瞭六屆“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

  我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6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93人,包括正高職稱24人,副高職稱69人,占教師人數的35%;具有中級職稱者107人,占教師人數的40%。取得博士學位5人,在讀博士生2人;取得碩士學位39人,在讀碩士生18人。使我院師資隊伍在職稱、學歷、年齡和專業結構等方面形成瞭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其中,還有7位教授分別被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各類高等藝術院校聘請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導師。部分導師還開出瞭一批體現音樂學術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此外,我院還長期聘請瞭但昭義、李名強、周文中、陳怡、林耀基、亞裡山大.佈加耶夫斯基與波波娃等二十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傢和學者為客座教授。

  近年來,我院先後舉辦瞭“全國藝術院校音樂研究所工作會議”、“全國哲學、美學、音樂學前沿學科學術研討會”、“美國音樂周”、“趙宋光學術思想研討會”、“南派古箏大師羅九香學術研討會”、“全國藝術院校視唱練耳教學研討會”等各類重要的學術研討會。同時還聘請瞭於潤洋、楊儒懷、金湘、趙曉生、金鐵林、郭淑珍、鄧韻、劉綱紀、趙方幸以及分別來自美、法、英、德、奧、瑞、波蘭、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136批共703人次的國內外著名專傢、學者前來訪問、講學和舉辦各類專傢音樂會。此外,我院還應美國、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東南亞各國、港澳以及國內各地藝術院校之邀,派出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合唱團、室內樂團、餘其偉廣東音樂小組以及各種獨唱、獨奏表演藝術傢和專傢進行訪問演出和講學124批550多人次,受到世界各國觀眾和華人華僑的普遍好評。特別是“餘其偉廣東音樂小組”在世界各國華人聚集地區以及港澳臺地區的訪問演出產生瞭極大的影響,如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上海音樂學院等國傢和地區的藝術院校紛紛公開評價餘其偉的“博學多才”和音樂小組的“高超的演奏藝術,精妙絕倫”。此外,我院還與美國奧克拉荷馬東南州立大學藝術學院、喬治亞州立大學音樂學院、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萊薩爾藝術學院、奧地利海頓音樂學院、澳大利亞悉尼音樂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等藝術院校建立瞭校際交流關系。

  近年來,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突出以學科建設為“主線”,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圍繞著音樂學研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研究、音樂表演藝術與理論研究三個學科方向制定瞭一系列有利促進學科優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規劃措施。如根據各研究方向的學科特點及其國內外學術的最新發展動態,進行統籌規劃,宏觀設計科研課題,使三個專業方向之間形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整體,從而極大地提升我院重點學科的水平。同時,我院還特別註重以嶺南音樂文化研究為“特色”,充分發揮我院地處嶺南地區的地理資源優勢,加大對嶺南音樂文化科研人員與經費投入的力度,通過深入客傢、潮汕、連南、肇慶、珠三角、雷州半島、海南等地進行實地采風,收集、搶救和挖掘嶺南地區原生態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瞭“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和“嶺南音樂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並逐漸形成以嶺南音樂文化為特色的教學、創作、表演與理論研究為一體的學科體系。

  在科研管理方面,學院根據科研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專門組織中層幹部和學科專傢召開瞭科研工作會議,制定和完善瞭科研工作管理條例,建立一套科研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使得音樂教育、音樂理論和音樂創作的成果逐年增加。近五年來,我院獲得國傢級與省部級的科研成果獎47項;公開發表的論文977篇;出版專著或統編教材41部;創作的音樂作品共計800餘首,其中100餘首在國內外的各種賽事中獲獎,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與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教學改革方面,本著“優化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原則,推行瞭為培養多層次、多規格人才,以適應社會需求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取得明顯的成效。如推行學分制並在課程設置上開設瞭涵蓋整個音樂學學科所有專業方向的專業課、專業基礎理論、文化基礎必修課與選修課116門,形成瞭以專業課程為核心,以專業基礎理論與人文社課程為基礎,以藝術實踐等環節為輔助的多層次課程設置體系。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註意及時吸收當前國內外音樂文化領域最新的學術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推行靈活多樣並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從而大大地提高我院的人才培養質量。近五年來,我院學生在各類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300餘篇,創作的音樂作品400首,參加各類比賽獲得國傢級獎35項、省級獎132項,受到瞭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好評。此外,在全國高校由於普遍擴招而面臨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院畢業生每年的就業率仍高達95%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工作能力及其表現的滿意程度達到97.3%。

  我院現有教學實用面積1萬4千多平方米;專業實驗室9千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現代化音樂廳、音響視聽室、高級錄音棚、電子音樂制作中心、各類排練廳、學術報告廳、琴房大樓和校園寬帶網等;還擁有鋼琴、電鋼琴、雙排電子琴以及中西各類樂器1200餘臺(件),全院主要儀器設備總值2038萬元,學生人均占有設備2.1萬元;還建有綜合樓、學生公寓和學術交流中心各一棟,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堪稱全國一流水準的廣東星海音樂廳等各類音樂表演場所也是我院教學和藝術實踐的重要基地。在校園建設方面,我院近年來直接投資1.5億元改善校園基礎設施。此外,我院正響應廣東省政府的號召,將於2004年9月入駐占地萬畝的“廣州地區高校新校區”。屆時本院占地面積220餘畝,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將大大地得到改善。

  近年來,我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大教育創新的力度,制定瞭“抓建設、打基礎、上水平、創特色”的“十二字”發展方針。以教育創新為先導,加快瞭改革和建設的步伐,使我院各項工作得到全面推進,成效顯著。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星海音樂學院將以嶄新的面貌躍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陳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