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堅守傳統音樂的信念和品質

堅守傳統音樂的信念和品質

堅守傳統音樂的信念和品質


   傳統音樂是整個音樂范疇的原動力和支撐點

  前些年,每每看到某些所謂“音樂人”,走到哪裡都是前呼後擁,隨便表演一下就是幾十萬,甚至是假唱、假奏。筆者就想,自己從事的音樂,傳統音樂、琵琶音樂,其價值何在?選擇琵琶是因為自己鐘愛這種藝術,因為它不僅讓自己感悟音樂,也讓自己感悟人生,感悟歷史。

  從秦漢而始,琵琶從“馬上所鼓”,到走入市井、廟堂、宮廷,從橫抱到豎抱,從“撥子”到義甲,從羊腸弦到金屬弦,從五聲音階到十二平均律,從師徒口傳心授到現代音樂教育,從西域、中原到海外、國外……在2000年左右的漫長時間裡,不知有多少才華橫溢的音樂傢和制琴工匠為這件樂器,為琵琶音樂貢獻瞭他們的智慧和靈感。它的音量、音色、音域、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它的珠玉般的聲音,它的每一個“點”,以及以點為基本元素所構成的無比優美的虛線旋律,以及多聲部演奏的可能性,既具有彈撥音樂的獨特性,又是中國的、東方的。

  回顧琵琶的歷史,回顧東西方傳統音樂走過的歷史,筆者認為,傳統音樂在漫長的歷程中,歷經不同時代,呈現不同變遷,但從來沒有中斷過。這種歷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說明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更為重要的,即使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即使在音樂呈現多元結構和多樣形態,某些音樂類別已經走向產業化,傳統音樂仍是整個音樂范疇的原動力和支撐點。

  對於“傳統”二字,我們的認知往往失之偏狹。我們往往從專業出發,隻認為傳統曲目是傳統,琵琶流派是傳統。甚至僅僅以某個流派的特色,在演奏上的一些習慣、習氣作為傳統。筆者認為,凡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的同行,既要鉆研自己的專業,又要超越自己的專業;既要學習流派,又要超越流派,向更為宏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把視野打開。我的看法是,凡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的同行,既要鉆研自己的專業,又要超越自己的專業。既要學習流派,又要超越流派,向更為宏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把視野打開。比如這一次我和我的父親一起改編瞭一段越劇的尹派唱腔。我的父親是越劇團的主胡,作曲,他是教唱腔的。我的母親是越劇演員,而我的故鄉是浙江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我從哪裡來,就是從這裡。說到唱腔,我從越劇中感受到,傳統戲曲,特別是那些一代又一代戲曲藝人千萬遍琢磨、吟唱的腔調,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腔調,那些細微的變化、收放、行腔走板,字裡行間的小腔,真是中國傳統音樂無比珍貴的財富。可惜的是,現在有些音樂傢往往忽略這些,甚至輕視這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其實,“韻味”、“行腔走板”正是中國音樂傳統中不同於西方音樂的重要特征。我們向傳統學習、向前人學習、向民間音樂學習、向地方戲曲學習,但在這些方面還遠遠不夠。

  近些年,我們不斷談論創新,不斷對原創能力發出質疑,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傳統音樂的傳承和水準。這讓筆者想到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凡是在應用科學和新技術領域創新能力強勁的國傢,都是基礎科學實力雄厚的國傢。在音樂上,傳統音樂是一切樣式音樂的基礎。在這方面,比較能說明問題的城市可能是紐約,這座被稱為世界藝術中心的城市,充分地體現著音樂的多元化和最新樣式,同時,它也是傳統音樂的重鎮。正是後者影響著、推動著、支撐著、啟發著前者。所以在筆者看來,傳統是音樂的光榮。

  解決曲高和寡的途徑

  不是讓音樂跪下,而是讓聽眾起立

  圈內圈外時常有些人以“曲高和寡”來諷喻從事傳統音樂的人。這種諷喻其實不妥。因為堅守音樂品質無論如何是極其必要的。不應以任何借口放棄這種堅守。正如正直而有責任感的企業不會以任何借口放棄產品質量一樣。

  一個演奏傢的行為底線,首先是表演的真實性,包括聲音的真實。為此,筆者主張並奉行瞭“不插電”政策,包括非音樂廳的表演場所,盡量使音樂聽眾感受樂器的原聲,同時,也竭力反對假奏。音樂表演的真實性,是獨創性和不可重復性的前提。而假奏、假唱包括伴奏帶的使用,顯然將毀滅那些不可重復的即興的靈感、演奏情緒的差異、細膩的變化、節奏的彈性、微妙的氣息起伏。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的教學理念,一是在任何喧囂浮躁的環境下,都要保持教學的嚴謹、紮實;二是註重學生當眾表演的能力,鼓勵學生的演出實踐,並為此開設重奏合奏課,創立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筆者向來不熱衷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比賽。不僅各種山寨版的音樂比賽層出不窮,甚至在一些號稱全國性、專業性甚至權威性的賽事中,我們依然會看到各類不公正現象,這類現象所帶來的不良示范,對於學生,特別是那些品質端正、業務優秀的學生,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尤其是對於他們的心靈而言。

  筆者認為,解決“曲高和寡”的途徑不是降低、犧牲音樂品質去迎合、取悅觀眾,而是要在堅守音樂品質的前提下提升聽眾。簡單說,不是要讓音樂跪下,而是要讓聽眾站起來。

  營造音樂廳文化的氛圍

  伴隨城市建設的發展,許多地方興建瞭音樂廳。可以說近十年間,在中國大中小城市興建的音樂廳比以往100年間所興建的音樂廳還要多,而且要多許多倍。中國歷來有戲園子文化、唱堂會文化,而缺少一個現代國傢應有的音樂廳文化,整個公民音樂素質偏低。這幾年筆者以“且彈且談”為題,在一些縣城、中等城市、大城市;在一些學校、城市音樂廳大面積開展音樂普及工作,直接接觸受眾人數超過10萬,包括地域、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聽眾和愛好者。筆者從最初級、最基礎的東西說起,向他們講述音樂和音樂廳文化,甚至教他們什麼叫“安靜”,教他們如何鼓掌、什麼時候鼓掌、什麼時候停下,教他們怎樣閱讀節目單,什麼時候閱讀,也引導他們如何接受音樂。這並沒有迎合他們的意思,沒有取悅他們的意思,當然更沒有必要去獻媚。筆者發現,真心誠意極為重要,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為瞭不讓聽眾懷疑我的目的,為瞭讓這件事情做起來更單純些,“且彈且談”分文不取。

  我們堅守信念,堅守音樂品質是有出路的,這種出路就在於,雖然人並不那樣單純,但是每個人內心裡都向往快樂、向往純善、向往優美、向往崇高。而我們的傳統音樂和以傳統音樂為內容的音樂廳文化,其基本價值取向正是歡樂、優美和崇高。我們應該相信,這些音樂所具有的價值和感染力,一定會喚起人們心中的這一部分情感。

  物欲影響著音樂的整體發展

  由過度熱衷物質生活、過度追求財富而導致的物欲主義,由過度競爭而導致的唯利是圖,道德失范,將會損毀一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品質,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情感現象、文化現象,同樣難以超然。這是我們從事傳統音樂時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而在音樂領域的內部,流行音樂、音樂演藝產業、音像產業、現代主義音樂等現象的發生,更使先前比較單純的音樂形成多元局面,對於傳統音樂而言,無疑又是一種來自同一領域的夾擊。比如,音樂的目的是什麼?從前也許這不是一個問題,今天卻不同瞭。在很多從業人員的心裡,也許音樂已經完全變成一種謀生手段,或者是一種獲取名利的工具。從前我們的稱謂是“音樂傢”、“音樂工作者”,而今,出現瞭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什麼是“音樂人”?是否就是以音樂為謀生手段的人?從“音樂傢”到“音樂人”,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音樂的理想、音樂的精神價值、音樂的情操,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瞭,甚至完全不重要瞭。這種狀況也影響到音樂院校。然而,正是由於音樂目的改變,音樂品質與音樂職業倫理也不同以往,假奏、假唱現象屢禁不絕;音樂表演領域中的“伴奏帶現象”依然風行。今天的趨勢是,錄音放送技術不斷提升,歌唱演奏能力不斷下降;復制、批量生產日益發達,個性、原創能力日益萎縮。

  再比如,音樂創作方面的“委約”,幾乎成為一種普遍慣例。問題是:以契約形式花錢定制產品,由出資人規定題材、規定主題、規定創作期限,並最終規定價格,由作曲傢履行合同完成創作,這種方式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近年在音樂廳和所謂大型紀念晚會中不知出現瞭多少既缺乏真摯情感,也缺乏才氣和品質的應景之作、短命之作。

  近30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開放,中外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時代。而我們這一代人與前輩音樂傢相比是幸運的,這個時代在空間上的展開,讓我們獲益良多。但當下對於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仍然缺少足夠的條件。作為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傳統音樂的傳播者,需要有一種另類精神,一種不附和世俗的精神和不計得失的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獨立的藝術精神”。

責任編輯:陳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