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嘍囉”需要向騰訊、Facebook等產品巨頭學習什麼?
文 | 曲琳
自從微信為騰訊打下又一局漂亮仗,騰訊副總裁、騰訊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張小龍就成為瞭國內IT圈的紅人。前段時間他在“知乎”上回答瞭問題“什麼是好的用戶體驗?”被不少同行轉載。其實,“產品經理”早已是知乎上人氣最高的話題之一,從這個“職位”橫空出世開始,關於產品經理的經驗分享就從未停止過。
在公認技術門檻越來越低的今天,想讓產品脫穎而出,無疑是越來越難瞭。新產品總會遇到同質化競爭,於是互聯網創業者將目光聚焦在一位位明星產品經理的身上。這些人貌似手持金鑰匙。
但我們想討論的問題是產品制度,即通過怎樣的架構、流程來進行產品驅動與執行,或對產品經理等產品負責人進行督導。
在《創業邦》針對“產品制度”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創業者都提到,從輕量級小團隊,過渡到需要建立明確產品線、增加產品數量、增加團隊人員、進行專業化細分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個時間點(甚至是很長一段時間),會糾結於產品制度的問題:
究竟怎樣的產品機制才適合自己的團隊?
CEO本人是否應當是產品經理?與產品負責人如何打配合?
建立產品制度是否要輔以公司文化的傳承?
Facebook、谷歌等跨國巨頭的產品制度是否是過於理想化的?
擁有無數產品經理的騰訊,在制度上有哪點可以借鑒?
……
這是個因公司而異的話題,幾乎每一傢都在探索中,幾乎每一傢都走過自己的彎路。因此,我們尋訪瞭一些創業者,其中有些曾任職於互聯網大公司,成為它們產品制度中的一枚棋子;有些是產品經理出身,創業之後卻堅決不設置產品經理職位。
從他們各自的產品制度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切入點:
是將新項目設置為項目組,其中包括設計師、工程師、產品負責人,五臟俱全,還是以職能部門來劃分,每個新產品都由整個團隊流水線作戰,這是個很基礎的問題。很多公司會以此辟出一些“公共資源”,例如共用的設計師團隊,共用的“代碼庫”或一些研發成果,可以做到一次開發,一勞永逸。
不同業務公司會使用不同的制度方式,但前提是對產品的切割能力。大公司如Facebook,看起來是一個整體產品,其實是將其拆分為各個小功能,每個功能的切分、更新也被作為新產品,重新進行部署。這些小更新、大功能是很容易接壤的,而CEO需要面對的挑戰是,清楚地瞭解這些產品的界限,以及整盤棋的部署與變化。
移動時代到來,移動端的開發成為標配,單獨做“移動”小組,還是把移動端的任務拆開分配下去?很多創業公司都曾經或正在面對這個疑問。
為什麼要設置產品制度?三個最主要的目的是,根據“敏捷開發”(一種強調切分項目達到快速迭代的開發方法)的指導思想,使產品快速迭代;提高產品驅動力,使每個位置上的同事都能驅動創新;產品先拆分後組合,讓整個產品更立體化,業務更有聯系。
豌豆莢 技術與設計雙驅動
受誰影響:谷歌,Facebook 特點:項目組形式,變“產品經理”為“產品設計師”
口述:聯合創始人王俊煜(曾任谷歌中國前端工程師)
谷歌的產品制度中,項目的主要驅動者是工程師,但是谷歌與Facebook的工程師文化還不一樣。Facebook的工程師思維蠻產品化的,用戶需要這個事情,如果有這個技術就去實施;谷歌工程師是技術能達到就去做,即使項目看上去不是特別靠譜。金融危機之前谷歌全球有各種奇怪的項目,類似無人駕駛汽車,2008年以後開始砍掉一些,但是還會有新的冒出來。
谷歌的每個項目組有不同的搭配,大傢的角色不像國內公司那樣分明,我就曾被帶到不同的項目,不停地輪換,兼任各種角色。隻有工程師是流動性不強的,他們是項目真正的主心骨。
對於豌豆莢來說,核心競爭原則是“做得好不好用”,所以我希望創新驅動不僅來自技術,也要來自設計。這種情況下,兩者的界限就很模糊瞭,所以我們幹脆就把這兩者的職責合並到同一個人身上:產品設計師。目前公司有六七個產品設計師,他們有一定的設計背景,還有比較好的產品決策能力。
每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並不是指派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些項目,類似於改進手機跟電腦之間連接的成功率,產品設計師幫不上太多忙,自然會有一個工程師來負責;有些功能例如照片同步,是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去考慮的,產品設計師會更擅長來帶隊。我們沒有設產品經理,是因為不希望有“經理”這個會被看做是高人一等的Title。
產品制度這個事情對我們蠻重要的,不僅是對產品的分工,還涉及整個公司的結構。我們想做一個設計與技術結合的公司,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個制度上的保證。制度慢慢推行之後,大概一個季度能有多達二十幾個的新項目發佈,其中有五六個比較大的項目。平時我會負責斃掉一些新項目,或者歸到另外的組去。
我們不希望分工太細,把每個人都框在自己的范圍裡面,之外的事情就不能碰。為什麼大傢的招聘會那麼嚴格?你招的不是這個人的體力,而是他的腦力。你可以把不同的人腦想象成不同的CPU,需要調度這些CPU來完成指定的工作,如果你限制瞭他的腦力發揮,他就喪失瞭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對整體的生產力來說是個損害。
但是,這個制度的前提是保證透明度。例如我們按照媒介來分成幾條產品線,PC端、安卓端、服務器端等,經常會有一些產品需要三個媒介一起來做。公司越來越大,信息不對稱也會比較嚴重,我的任務是,讓大傢明白我們的主線是什麼,在想Idea的時候不要太發散,提高內部合作的效率。
例如,有一個項目組現在嘗試在墻上貼一大堆卡片,來告訴所有同事項目進度;我們每周會有一個全體大會,回答大傢提的各種問題;設計團隊每周會做兩次設計討論,看公司其他不同的產品,貢獻關於設計方面的意見。我們的郵件也用得蠻猛的,以後可能會嘗試用一下周報。
另外,我們不想成為谷歌、騰訊這種多產品的公司,更想成為Facebook或者說Twitter這種產品主線很明確的公司。以前我們的每一個項目都叫“豌豆莢xxx”,也有子品牌,如“豌豆莢手機精靈”、“豌豆莢守護精靈”,去年我們把後面的這一塊兒去掉瞭,都叫“豌豆莢”,對用戶是簡化,對公司內部也是簡化,希望大傢不要覺得自己在做一個獨立的產品。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