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
[摘要]:音樂教育不是單純模仿,也不是簡單接受,更不能迷信經典;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出更多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學生也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的容器,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出現更深層次的學習需要。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實現歌曲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 [關鍵詞]:學習需要 教學資源 動態生成 二度創作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小學音樂教育的價值判斷也應該有新著的思考。我們培養的人不能是隻會模仿和接受,而應該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具有獨特的個性,是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課堂教學的過程要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提供不同學生進行選擇的可能,註意學生特長和個性健康發展。課堂也應該成為教師創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發揮的舞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課堂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不僅僅滿足於學會唱歌曲,還會對歌曲從多方面地進行一定的加工和處理,這種學習的需要便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積極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實現瞭教學中動態生成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活動給我們的音樂課帶來瞭勃勃生機,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碰撞的火花,提高瞭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能力,也進一步擴大瞭他們創造音樂美的空間。筆者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積累瞭一些相關的經驗,在此,就教學中如何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談幾點看法。 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當學會瞭一首歌曲以後,有的學生會想用肢體語言來把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出來,教師如不及時地利用這種資源,不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那麼常此以往,學生將失去享受音樂美、表現音樂美和創造音樂美的興趣,那教師無疑是扼殺學生創造能力的直接責任者! 在教學中用載歌載舞的律動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之中,既提高瞭音樂教學的效果,發展瞭學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學生直接地受到藝術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發出來,從而提高瞭他們對音樂的表演能力,使心靈和音樂真正地融為一體。如蘇教版第七冊《綠葉》的教學,歌曲旋律優美抒情,學生學會唱以後,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表演,因為他們覺得歌曲中強弱起伏的感覺固然可以用聲音來表現,但是如果加上身體動作的表演,哪怕是隻有手的高低起落,卻能更好地體現歌曲的內涵。而我們也不規定他們的表演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不給他們的表現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為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不能以專業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的標準不應該是“正確與否”,而是他們是否在活動中充分地體現對音樂的創造,我們要的是他們在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結果。事實上,學生在這一課上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們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去表演,用自己秩嫩的聲音、並不嫻熟的動作演繹著對音樂的理解,讓教師發自內心的感動! 另一方面,給歌曲加一點伴唱能大大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豐滿、更有縱向的空間感。如蘇教版第十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學,請個別學生領唱,其餘的學生用哼鳴“m”或“lu”來伴唱,全體學生合作營造出的氣氛讓教師感動不已,學生明顯非常地投入,而且相當動情,不用教師再多說一句話,歌曲所表達的感情已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旦掌握瞭這種方法,在以後的音樂課上他們就經常用到,甚至用得相當有創意! 二、不單純模仿,有個性地把歌唱好也是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有很多人覺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會,那教學的任務也就完成瞭,殊不知對歌曲進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處理還是重頭戲。每一首歌都有它獨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樣。音準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夠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卻要用心才能夠體會得到。音樂包含有多種要素,改變其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引起音樂形象的變化。當速度不一樣的時候,抒情的可以變為跳躍、悲傷的也可以體現出歡樂來。同樣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現的內涵都不盡相同。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隻是一個模仿的機器,跟著老師一招一式地學,學得象的、COPY不走樣的就是最好的。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體驗音樂美的過程中,因為音樂的模糊性,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首歌曲,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理解。我經常在歌曲教學後啟發學生嘗試著改變該歌曲的速度來演唱,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如蘇教版第九冊《踏雪尋梅》,有的學生喜歡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為他們覺得快一些表現出主人公賞雪、喜雪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學生則認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來演唱,則更能體現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學者風度。教師並沒有給予直接的批評,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音樂感受,用事實來說話!我們不能規定學生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發展個性的空間,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恰當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聲音唱出歌曲所蘊涵的感情,達到歌曲教學的目的。對歌曲進行處理、用自己的美的聲音詮釋歌曲的演唱過程就是一種二度創作。 - 民歌是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由於民歌起源於生活,並在生活的演變中不斷地有所更新,它的記譜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一般我們課本上選用的版本盡可能的簡潔,讓學生易於接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理解,對歌曲進行大膽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別具另一番風格,如蘇教版第十二冊歌曲《拔根蘆柴花》的教學,當學生能夠熟練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包括能唱出已有的裝飾音)後,根據民間的演唱習慣,教師又給歌曲的第一句加瞭幾個波音,並讓學生聽辨哪一種唱法更好聽、更富有民歌的風格。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還能夠觸類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幾句上也加上瞭適當的裝飾音。對歌曲的改造非但沒有破壞歌曲原有的感覺,唱起來反而更是韻味濃鬱,頗具風格。 多年來的習慣定勢使人們對於教材有著盲目的崇拜,認為教材是不可更改的,一切都必須以教材上所說的為準。誰要是把教材上的歌曲唱得又準又好聽,誰就是最好的,教材就是經典。現在,這種格局將被打破。教師要不斷地對教材進行挖掘和一定深度的思考,從中找到突破口,體現到教學中去,就能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和感受。 綜上所述,對歌曲的二度創作在歌曲教學的過程中,其給學生帶來的收獲層出不窮,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比約定俗成的傳統的教學觀所給予的要生動、活潑、豐富得多。創造性是一個人的本性,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環境,給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正確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的手段,拿到學習音樂的金鑰匙,讓音樂課堂走入一個新天地!
[參考書目] 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 (上海三聯書店)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淺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歌曲的二度創作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