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幾年我國急需的人才有哪些 |
神州樂器網訊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權威預測表明,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後幾年對人才需求將有較大的變化。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以下9大類: (一)高新技術人才 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興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開發的結果。因此,多數國傢均在制定跨世紀人才培育工程規劃、興建科技園、創辦高科技產業,招攬高科技人才,使高科技人才的競爭達到白熱化的程度。高科技人才競爭的焦點是年輕科學傢。因為,根據韋伯爾分佈,重大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峰值為37歲,最佳年齡區為25-45歲。這是科學中的一個明顯規律。據有關資料顯示,到本世紀末,我國一些主要的科研單位有80%的高級科研人員要退出科研一線。此數據表明:一是我國傑出的中青年科學傢數量較少,還未形成科研的主力,不能承擔起科研的重任;二是對中青年科學傢的成長、培育、開發不夠,沒有使其得到盡快的發展。此種情況,不但直接影響我國現在及未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而且將使我國在21世紀的科技大戰中削弱競爭能力。因此,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培育和扶植中青年科學傢是當務之急。 (二)信息技術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工業化社會將在下一世紀逐步過渡到以信息價值的生產為中心的“全球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全面改變人類社會的面貌,為人類提供新的思維、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新的發展手段和新的就業機會。在信息社會,知識和信息能更快、更有效地轉變為物質財富。哪個國傢在信息技術上占有優勢,哪個國傢就會高速、高效地發展。美國總統克林頓曾公開宣稱:“今後的時代,控制世界的力量不是軍事力量,而是以信息能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傢”。因此,工業發達國傢不惜重金,培育、招攬信息技術人才、發展信息產業、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使爭奪信息技術領域主導地位的競爭日趨激烈。目前,我國的信息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從事信息服務業的人員較少,信息產業還比較落後。信息產業的振興,需要信息技術人才。我國需要培育多少信息技術人才,才能滿足信息業的需求呢?如果按照勞動者的10%計算,至少需要600萬。培育600萬信息技術人才,對於我國來說,已並非是一件容易之事,但與發達國傢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顯然,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僅有600萬信息技術人才,這是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的。 (三)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 由於微電子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工業自動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機電設備和產品將機械、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瞭所謂機電一體化技術,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術水平,實現生產方式向柔性方向發展,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節約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機電一體化是當今世界及本世紀機械工業技術和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國現有的機械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與當今機械工業的發展極不相稱。學機械專業的對電子、自動控制技術懂得較少;學電子專業的,對機械專業知識掌握的也不多,不能將機械與電子進行有機的結合。此外,由於近二十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數機械專業人員知識老化,對新知識、新技術瞭解甚少,難以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因此,除現有機械專業人員需知識更新,解決機電一體化人才短缺的部分問題外,急需大批量培養這類人才。 (四)農業科技人才 人口增加,耕地減少,中國人將來吃什麼,已是國內外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據統計,1957~1977年的20年裡,全國耕地面積減少瞭1.8億畝,相當於減少瞭20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1978年後,耕地以平均每年460.5萬畝的速度遞減。進入90年代,開始向每年減少1000萬畝挺進。而人口呢?據國傢統計局測算,1996年2月15日人口已達到12億,2000年達到13.5億,2030年將突破16億。我國土地對人口的合理承載量為8億,最大理論承載量為15-16億。合理的安全界線早在1969年就被打破,形成瞭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4倍的人口密度。也就是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瞭占世界22%的人口。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靠科學技術,靠科技人才,向科學技術要糧,這是唯一出路。農業科學傢們提出瞭發展我國農業的新思路。即跳出單純靠傳統種植業發展農業的舊框套,改造傳統種植業為"綠色生態立體農業"、創建以微生物工廠化生產為特征的“白色農業”、發展以海洋養殖耕作為特征的“藍色農業”。這“三色產業”規劃的實施,完全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如果沒有足量的“三色產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三色產業”也就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國21世紀所需的農業科技人才,不是幾十萬,而是幾百萬。所需人才的專業門類,不僅包括傳統的農、畜、牧專業,而且還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養殖耕作等現代化的新型專業。我國現有的農業高等院校每年僅畢業2至3萬名專業人才的狀況應當盡快改變。 (五)環境保護技術人才 上世紀以來,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既創造瞭有史以來最輝煌燦爛的經濟和文明奇跡,也帶來瞭空前嚴峻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削弱瞭地球養育人類的能力。水土流失,沙漠擴大;空氣污染嚴重,臭氧層破壞;江河水質惡化,淡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失去平衡。人類為瞭生存,必須致力於環境的保護。科學傢們將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融合,形成諸如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等邊緣科學,開始追求清潔生產技術、生態設計等符合生態規律的技術。工業發達國傢的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制定法規,投入資金,培育環保技術人才,開展環保科學研究,謀求人與自然協調、人與生物共處、保護環境清潔和維護地球生態的平衡。環保產業一誕生,就成為經濟舞臺上的一支勁旅。環保產業的發展之快,效益之顯著,無疑是環保技術人才的研究與開發的結果。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環保技術人才的嚴重不足,現有的環保技術人才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按照德國1990年代初期環保產業就業人員比例計算,我國需要環保產業人員1000萬人。如果環保技術人員占環保從業人員的5%計算,將需要50萬人。而我國現有的環保技術人員離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培養環保技術人才量的任務十分艱巨。 (六)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人才 眾所周知,生物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最令人鼓舞的科學前沿,在工業、農業、醫學、環保領域都具有很大的經濟前景。生物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新的產業,而且將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食物、能源和環境三大危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近幾十年來工業發達國傢都在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培育、招攬生物技術人才。隨著生物技術人才身價的提高,生物產業也在迅速發展。據預測,在未來的21世紀,生物技術將是最熱門的產業之一。我國的生物技術研究雖取得瞭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產業化格局。在生物技術及產品的開發和產業隊伍方面,均與發達國傢有較大的差距。無論是生物技術的研究人員,還是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人才,都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對生物技術人才有極大需求。 (七)國際經貿人才 企業競爭國際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隨著該趨勢的發展,以及我國即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的國際經貿人才在數量上嚴重不足,在業務上、素質上符合國際經貿人才條件的人數也不多。使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受到一定的制約。在未來的21世紀,大批量地培育國際經貿人才已成為我國人才培育工作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八)律師人才 我國當前律師人才十分缺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取得律師資格的專職律師還不到2萬人,平均每l0萬人口隻有兩名律師,而聘請律師的企業也隻占全部企業的千分之幾,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由此可見,我國律師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國的律師人才與發達國傢相比,就顯得更少。如何大批量培養法律人才,是我們當前急待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九)保險業精算師 “精算師”稱得上保險業的“精英”,而在12億中國人中目前卻隻有幾十名嚴格意義上的精算師。精算師是集數學傢、統計學傢、經濟學傢和投資學傢於一身的保險業高級人才,不僅要具備保險業的專門知識,而且還要具有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我國的保險法規定,經營保險公司必須聘用一名金融監管部門認可的精算師。但至1997年底,全國隻有300多人參加考試,僅有40餘人取得瞭相關證書。據中國保險學會介紹,目前我國12億人中隻有一人稱得上是嚴恪意義上的保險業精算師,其他40餘人隻能稱之為“準精算師”或“具有一定資格“,這種狀況顯然無法適應我國保險業迅猛發展的需要。據預測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精算師的市場需求量將在4000名左右。 以上是從科技與產業發展的角度來分析的,主要預測瞭科技人才的需求走向。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今後幾年我國急需的人才有哪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