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中國39萬所小學為何悄然消逝

中國39萬所小學為何悄然消逝

中國39萬所小學為何悄然消逝


      自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間,我國小學學校已由69.67萬所銳減到去年的30.09萬所,銳減瞭56.8%。與此同時,我國小學生在校人數也連續遞減13年,已由1995年的13195.15萬人逐年減少到去年的10331.51萬人。如果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小學生在校生可能在10000萬人以下。

  可是上述數據並沒有引起媒體多大波瀾。但這本該是一個教育界和社會關註的大問題。

  拋開小學招生數減少、在校生的減少與初中辦學、高中辦學以至大學辦學都有的緊密聯系不說,就小學自身的辦學而言,上述數據本身反映出三個問題。

  其一,這39萬所小學該不該撤?近年來,伴隨著生源減少,一些地方政府所想到的“優化辦學資源”的做法,就是“撤點並校”,即把生源少的小學校撤掉,並入其他學校,代課教師清退,公辦教師並入新學校。從表面上看,生源減少,學校也應該減少,這並無不妥。但“撤點並校”造成新的上學難問題,《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學生就近入學無法實現,不少地區的學生,要麼要趕很遠的路去上學,存在嚴重的安全問題;要麼就隻能寄宿,但寄宿制其實並不適合每個年幼的孩子。

  撤校通常是在政府的一聲令下進行的,即便有傢長強烈反對,由此引發矛盾重重,照撤不誤。如果尊重傢長意見,考慮學生的實際求學情況,這39萬所學校,應有為數不少依舊開辦。也就是說,被撤並的小學校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非正常死亡”。

  其二,這39萬所被撤掉的小學的校舍派瞭什麼用場?去年11月有媒體報道,湖北長陽、嘉魚、大悟等地,大量希望小學被廢棄,甚至淪為豬圈、鴨圈。但被廢棄的何止希望小學?對於那些被撤並的39萬所小學校,有必要追問,其中有多少是十年間、五年間新修卻隨即廢棄的?有多少成瞭豬圈、鴨圈,令當初的投資付之東流?有多少學校進行瞭土地置換,置換之後的資金是否用於義務教育的新增投入?

  其三,為何少瞭一半以上的小學,小學的不均衡發展問題依然這麼嚴重?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至今依舊存在大批薄弱小學?據筆者在一些地方調查所瞭解到的情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政府在撤校之後,簡單把某地的學生劃歸到某所學校求學,不但沒考慮到學生的具體上學問題,也沒有分析這所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辦學條件、承受能力。“撤點並校”後造成某些學校人滿為患,教學質量也嚴重下降。曾有媒體對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宿舍進行調查發現,不少宿舍條件艱苦、十分簡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二是撤校之後,政府並沒有把此前用於某所學校的維護費、運營費,轉投到新學校裡,也是說,撤校其實變相節省瞭當地政府的教育投入。

  本來,生源減少應是改變原來的小學人滿為患、普遍推進小班化教學的最好時機,由此增加教學中的互動,提高教育質量。生源減少也是改變原來的小學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均衡各校師資的契機。生源減少還是重新統籌當地辦學資源的時機,當地政府可以針對生源的動態變化,在進行充分調查、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基礎上,對義務教育的發展進行系統規劃。但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背後的原因是,當一些地方政府一心想“節約”教育經費投入,想拋掉開辦眾多小學所需的運營費用“負擔”,想在當地隻辦一所學校管理起來“省事”時,學校的撤並,就失去瞭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受教育者權利的基礎,而變為“撂挑子”:小班化、均衡師資、科學規劃等等,均難以進入決策者的視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一所所小學校的消逝,教育之本又在何處尋覓?

  今年5月,在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委員劉延東強調,農村“撤點並校”,要註意從實際出發,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劉延東要求,各地要制定三年總體規劃,根據城鎮化發展和人口流動變化的趨勢,促進學校合理佈局和結構優化。涉及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

  

責任編輯:admi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