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瑛:談指揮在歌劇表演中的主帥作用 |
工作中的新中國首位女指揮傢鄭小瑛 國內某音樂學院在排演一場歌劇時請瞭一位外國導演,出於好意,主辦方將該導演的名字放在瞭節目單上的第一位。然而,此舉卻遭到客人的拒絕——這位外國導演執意要求把指揮的名字放在前面。 在我國,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人們雖然也對走下樂池、登上歌劇指揮臺的指揮傢表示歡迎,序曲演奏完畢時,也會為他鼓掌,但是當演出正式開始後,大傢往往被臺上演員的精彩演唱和表演所吸引,很快就忘記瞭樂池裡指揮的那個人,而僅僅陶醉於由他率領創造的美妙歌劇音樂之中瞭。實際上,在西方歌劇的演出實踐中,人們從來不會忽略指揮在表演中的主帥地位。謝幕時,依據先“大眾”後“主角”的排序,指揮總是被放在導演之後(導演倒不是每次必有謝幕的),由一號主角請上舞臺,接受全體演員和觀眾的歡呼和敬意;在節目單上,除非有特殊原因,指揮的名字總是排在演員表的第一位,然後才是導演、舞美設計和演員。 指揮不僅親自領導歌劇表演的全過程,而且決定全部歌劇的速度和節奏,戲劇性的轉折,抒情性的特點,力度的起伏和發展,重唱、合唱和樂隊的性質和平衡等。歌劇演出時,導演已經坐在觀眾席裡,而指揮還必須聚精會神、分毫不差地統籌臺上、臺下、樂池、後臺,甚至指導燈光效果的起止、大幕在音樂中的起落等。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臺上的主角、配角、群眾角色,臺下的樂師,甚至舞美工作人員,也都應具備相當的音樂素質,才能夠在指揮的率領下將歌劇的音樂臺詞和戲劇表演準確而有表現力地展示給觀眾。每當我在電視上看到“青歌賽”裡有那麼多擁有很好聲樂潛質的青年歌手時,我都為我國歌唱領域的人才濟濟而感到十分慶幸。可是我也發現,有些歌手在演唱歌劇詠嘆調時,有時讀譜並不準確,也未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戲劇性格,更沒有掌握重唱的規律和同指揮、樂隊合作的知識和能力——而這些,都是作為一個歌劇演員的必修課啊! 記得周小燕教授曾經與我談起我們非常成功的聲樂教育中令人遺憾的缺損。她說,1984年,在第三屆維也納國際歌劇歌唱傢比賽中名列前茅的三位中國歌唱傢被邀請在兩天後的頒獎音樂會上,與另一個國傢的獲獎者一起表演威爾第歌劇《弄臣》中的那首著名的四重唱。這是多麼好的一次展示我國聲樂實力的亮相機會啊,可是周小燕教授對此隻能婉言謝絕,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學生還缺乏足夠的讀譜和重唱能力,兩天內是無法完成這個作業的。20多年過去瞭,我相信我國的聲樂教育已有瞭很大的進步和變化,但我還沒有聽說過有經驗豐富的指揮傢介入日常的歌劇課堂中。而當年我在意大利訪問時,卻曾見到不少在聲樂上已有相當造詣的韓國、日本及中國臺灣的青年歌手,來意大利後並未師從某些著名的歌劇演員,而是拜在全面掌握歌劇音樂脈搏的資深歌劇指揮門下,以求得演唱歌劇的真諦。 為此,我想發揮餘熱,在廈門組建一個歌劇藝術中心,為我國有歌劇指揮經驗的指揮傢、歌劇導演和在國內外歌劇舞臺上已經獲得不少經驗的歌唱傢們提供一個傳承各自寶貴經驗的平臺,向那些已基本掌握瞭聲樂技藝、具有演唱歌劇潛力的年輕歌手傳授更多的歌劇音樂知識和經驗,幫助大傢學會如何理解指揮的手法和音樂處理,如何向以鋼琴伴奏的音樂指導學習準確的歌唱,如何表演不同人物的重唱,如何從歌劇總譜中聽懂樂隊的烘托和伴奏,如何在音樂中表演人物等,以期能為國內外歌劇舞臺培養出高水平的後備人才,努力打造中國歌劇藝術人才庫的國際品牌,為中國歌劇事業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所幸的是,我的這個理想在金帝集團廈門工學院董事會的支持下,正在實現中。
|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鄭小瑛:談指揮在歌劇表演中的主帥作用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