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習箏熱卻掩不住古箏藝術危機

習箏熱卻掩不住古箏藝術危機

習箏熱卻掩不住古箏藝術危機


    在北京首屆國際古箏音樂節上獻演的古箏合奏以參與人數之多、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另據統計,目前全國樂器考級人數中古箏僅次於鋼琴位居第二,是所有民族樂器中學習人數最多的。

  然而,在學古箏熱潮的背後,其專業的人才市場卻又是一派“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景象。有關專傢認為,古箏演奏存在音準失衡、曲創作方向等方面的瓶頸問題,而對傳統音樂進行新包裝應當成為拓展新路的必要手段之一。

       剛剛落幕的北京首屆國際古箏音樂節上,國內知名音樂學府的古箏掌門人、來自海外各路的古箏高手,以及“內地新搖滾教父”謝天笑的壓軸獻演,共同締造瞭這一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古箏藝術活動。據統計,目前全國樂器考級人數中古箏僅次於鋼琴位居第二,是所有民族樂器中學習人數最多的。然而,一方面是學古箏人數逾百萬,古箏普及盛況空前,另一方面反觀古箏的專業人才市場,卻又是一派“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景象。

  走馬聽秦箏

  業餘學古箏熱回歸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箏因其好聽易學,被奉為“群聲之主,眾樂之師”。近年來,伴隨著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學習熱潮,中國民族樂器學習熱也被帶動起來。特別是古箏業餘學習者迅速躥升,各式各樣的“古箏藝術學校”、“古箏培訓班”遍地開花。“1986年我參加瞭一次全國古箏交流會,那時全國學習古箏的人數不到1000。如今,全國有300萬人在學古箏。”中國音樂學院著名古箏教育傢、演奏傢王中山說,“‘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這是白居易的詩,形容唐代盛世箏樂繁榮的景象。如今倒真有些回歸當年盛況的勢頭瞭。”古箏為何熱?王中山總結瞭三點——好看、好聽、好學。“你想學古箏嗎?請伸出你的手指,你就將成為一位古箏演奏傢。”這是王中山根據自己兒時的學箏經歷總結的一句“廣告詞”。

  在這股古箏熱的持續升溫過程中,諸多流行元素的引入更是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有很多演藝明星都在學習古箏,像周傑倫、莫文蔚。而當下流行樂壇刮起的“中國風”,在某種程度上也賦予瞭古箏時尚色彩,讓諸多對經典國樂本不熟悉的年輕人感受到古典之美。

  門前冷落車馬稀

  專業市場蕭條需創意

  作為首屆國際古箏音樂節的最要議程,同期展開的“敦煌論壇”也反映出當代箏壇的一些問題癥結。對於繁榮表象下的專業人才市場“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景象,古箏藝術傢趙曼琴特別對古箏淡出樂隊這一情況進行瞭反思,認為古箏存在音準失衡、演奏方法、快速演奏(視奏)的瓶頸、作曲創作方向(如音樂處理的隨意性)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麗瓊特別談到瞭臺灣箏樂的創意,她以跨界音樂作品《貓嬉》為例,此曲為古箏彈奏賦以貓的搔抓動作,結合表情與口白等,給人帶來視覺和聽覺的全面沖擊力。“東西方元素糅合、拼接與混搭,對傳統音樂進行新包裝”是她認為古箏表演拓展新路的必要手段。

  中央音樂學院李萌教授則從演奏的角度介紹瞭多聲弦制古箏,該箏由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其共同研制。她認為,“傳統古箏是五聲音階的排列,在演奏七聲調式曲目時略顯力不從心,在同一臺琴同一首樂曲的演奏中,調式或調性的轉換困難。多聲弦制古箏在不改變演奏方法的前提下,不僅擁有傳統古箏的五聲音階,還增加瞭七聲音階,音域范圍大於傳統的古箏,而且不需要轉調,演出時隻用同一臺琴就可以達到四臺古箏的演奏效果。”

  古箏版周董“菊花臺”

  早報記者安婧

  宋祖英的鳥巢音樂會上,周傑倫現場用古箏撥奏瞭《菊花臺》,本月15日,來自香港的蔡雅絲古箏團將以口琴伴以古箏的方式重新演繹這一傳唱之作。演出當天,20臺古箏將集體亮相東方市民音樂會的舞臺,如此規模的古箏演出還是滬上近年來的頭一遭。

  蔡雅絲將率領由她親手創立近40年之久的香港蔡雅絲古箏團,為上海的觀眾奉上10餘首古箏名品,其中既有經典名作《高山流水》、《臨安遺恨》,也有根據各地民謠改編的《綠島小夜曲》、《牛犁歌》,更有像《菊花臺》之類的流行金曲。

  “我周圍好多朋友的孩子都在學國樂,不再像以往那樣隻關註西洋樂器。”蔡雅絲說,從考級報名人數來看,如今古箏在國內的紅火態勢甚至超越瞭傳統強項小提琴。音樂會中將由1臺箏、2臺箏、9臺箏、10臺箏和11臺箏等不同數量的古箏,以組合重奏、協奏的方式現身舞臺。

責任編輯:admi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