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淺談音樂課電子琴教學中的“聽”

淺談音樂課電子琴教學中的“聽”

淺談音樂課電子琴教學中的“聽”


    電子琴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由國外傳入我國的小學課堂上,並正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電子琴課教學有著形式多樣化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的特點。

  音樂是聲音藝術,最善於表現人們情感,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人的音樂能力,正是在聆聽音樂的引導中被喚醒的。有不少練習者甚至老師都以為練琴過程中,練得熟練,彈得快就是彈得好,盲目的追求所謂的熟練與速度,而對自己的琴聲是否優美動聽,就不清楚瞭。這不符合電子琴教學的要求,它要求在學習電子琴的過程中讓學生會欣賞、體會、感受音樂,並非是彈奏上的要求。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並沒有深刻的認識到“聽”的重要。隻註重“練”而忽視“聽”,把電子琴當成一項簡單的手指機械運動。因而,我認為電子琴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專心致志,在“聽”中去感受,去表現、去創造、去領悟,才有提高,才有收獲。

一、在“聽”中體驗音樂情感

  音樂是聲音藝術,它用悅耳的音響以及精致巧妙的音樂形式作用於人的情感。在電子琴教學中,除瞭掌握基本的彈奏外,還應讓學生掌握用心地去欣賞音樂,當然在欣賞時,我們除瞭讓學生對音樂的長短、高低、強弱、音色進行大量的具體感知外,還應表現不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讓學生反復傾聽,力圖把這些音樂所形成的節奏、旋律等音樂語言加以分析體驗,增強對音樂作品本身情感內涵的理解。

二、聽“歌唱性”培養內心樂感

  舒伯特說過:“一切樂器隻不過是在模仿歌曲。”彈奏者除瞭要知道音高、節奏、音質、音色外,還要想到歌唱。因為旋律曲調是音樂地基本要素之一,沒有歌唱就沒有曲調,因而旋律都具有歌唱性質,即使休止,也是音樂的需要,“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我遇見一隻熊》中的休止符,給樂曲增加瞭神秘感,激發瞭學習的欲望,使學生更有興趣地學習。歌唱性不僅是一種物理現象,而且也是一種生理現象。以歌唱的方式可培養彈奏者內心的音樂流動感。因為,它最直接地體現出音樂的旋律走勢,表情語氣、樂句呼吸、高潮收束,最容易使人感受和領略到樂曲的美妙之處。因此,在我們的電子琴教學中,要使課堂氣氛充滿活動和靈氣,也必須培養和強化旋律方向感及歌唱感,養成“在歌唱中想象”和“在想象中歌唱”的習慣及意識,這樣就有瞭音的自然連貫。因而,聽“歌唱性”在電子琴教學中有著很大的作用,是衡量學生內在樂感、美感、旋律歌唱感的一個切實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三、聽“音樂表現力”,表達情感,感悟音樂

  電子琴教學重在培養學生體會音樂、感悟音樂、表達情感的能力,不是隻滿足於把譜子的音符、節奏完整無誤地彈出來,而對音樂麻木不仁,無動於衷,不免給人有“音”無“樂”的感覺,使原本具有強烈情緒感染力和音樂藝術,缺乏應有的音樂表現力。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的確,沒有感情的藝術是不可想象的。在電子琴教學中,雖然是簡單短小的樂曲,但也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如《航海》中,表現瞭一個遊子遠離傢鄉,迫切地希望回傢的感情,抒情優美的旋律,稍慢的速度,使樂曲富有鮮活的內容及情感的魅力,感人至深。因此,要重視作品的藝術處理,把握、聆聽樂曲的情緒、風格、韻味及內在思想情感。

四、聽“風格特色”,提高音樂涵養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由於作曲傢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個性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他們的創作風格,通過音響、音像的熏陶,可擴大、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提高音樂修養,從中體會風格特色,比較、分析音樂手段,培養、獨立音樂見解,領略不同時代、不同大師的風范與風采。通過“聽”,我們可學會品味、咀嚼,學會評判與自我評判,學會在音樂的海洋裡吮吸、徜徉、遨遊。

  古人說:“心之官則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電子琴教學中的“練”與“聽”,不正體現瞭“學”與“思”嗎?隻要用心在聽中練,在練中聽,聽之以首,動之以情,感之以形,曉之以理,定會讓你“心慧而聰”,“琴藝雙馨”,其樂融融!

責任編輯:admi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