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兵連”起步就上快車道 |
| 編者按 2008年冬季兵員征集對象的主體調整為各級各類院校應屆畢業生,優先征集高學歷青年。如何盡快探索一種適合高學歷新兵快速成長成才的培育新模式,對於適應政策轉變、推動部隊轉型、努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二炮兵某基地遵循因材施教、適度調整、科學組訓的原則,及時組建“大學生新兵連”的做法值得借鑒。 本報訊特約通訊員餘文武、特約記者王永孝報道:第二炮兵某基地“大學生新兵連”訓練第一階段的考核成績,優秀率比其他新兵連高出9個百分點,且訓練時間縮短4天。這表明,該基地探索高學歷新兵入伍後快速成長成才的新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這個“大學生新兵連”設在該基地訓練團,由42名普通高校畢業大學生新兵和35名在校入伍大學生新兵組成。連日來,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大學生新兵連”與普通新兵連相比,有4個明顯不同—— 培訓起點提高。“大學生新兵連”的培訓起點按照骨幹的要求設定,使多數大學生新兵在下連後就可以作為專業技術骨幹和帶兵骨幹培養使用;入伍1年後,他們可以獨立完成大多數崗位的操作,部分優秀者還可勝任關鍵崗位的操作。 訓練內容增多。針對大學生士兵接受能力較強和普遍參加過軍訓的特點,除40小時體能訓練不變外,對條令、隊列、輕武器操作、戰術基礎等學習訓練內容進行瞭壓縮,將專業訓練超前實施,增加瞭導彈基礎理論、復雜電磁環境基本常識等學習訓練內容,新增內容達40個課時。 考核標準提升。除體能訓練外,考核標準在新大綱的基礎上與普通新兵連拉開檔次,主要體現在“超前”和“從嚴”上。比如其他新兵連需要學習20個課時的課程,他們學習15個課時左右就要接受考核,從而解決混編混訓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瞭”的問題。 新訓骨幹選精。該連所有連隊幹部都是本科以上學歷、帶兵3年以上的“四會”教練員。副營職連長張謹是帶過7年新兵的大學生幹部,指導員陸俊是軍隊院校畢業的本科生,8名授課教員均是基地導彈專業技術尖子。 責任編輯:admin |
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大學生新兵連”起步就上快車道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