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強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強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強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各個高校和各地政府部門也不斷采取諸多舉措,想方設法幫助大學生就業。但是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整體形勢顯得更加嚴峻。如不盡快解決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無數傢庭的幸福安康,而且會拖累我們國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阻礙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所以,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認真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政策,凝聚智慧,形成合力,有的放矢,多管齊下,積極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


    大學生就業形勢:怎一個“冷”字瞭得
    2001年,115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2008年,560萬,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學校歷年畢業生數字。面對這一連年攀升的數字,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一批批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陸續走出校門,加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隊伍中;憂的是,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也像一張張不斷增大的網籠罩在大學畢業生的心頭。一名大學畢業生曾撰寫瞭一副對聯,上聯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聯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橫批“願讀服輸”。對聯的內容雖然誇張,但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瞭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2006年以前的畢業生到底還有多少人沒有就業,目前尚缺乏一份準確的統計數據。但僅從2007、2008兩年的統計情況來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到瞭相當嚴峻的地步。2007年,全國495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2008年畢業的560萬左右大學生中,目前有150萬人還在艱難地尋找工作。如火如荼、形形色色的各類招聘會讓高校畢業生趨之若鶩,數萬人湧入的壯觀招聘場面、每個招聘單位的攤位前都有大學生們排成數百米的長隊等待著面試以及投送簡歷的機會、一些求職學生甚至被擠傷的消息屢屢見諸媒體。一篇報道形象地描述道:2008年的這個冬天,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機夾帶著凜冽的寒風吹向瞭地球的各個角落,也讓在大學象牙塔裡苦讀瞭4年的莘莘學子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寒意……大學生們與那些滯銷的出口商品、停業待工的農民工一起,在這個全球性的寒冬裡瑟縮著,等待著買傢的挑揀。


    在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生產力結構有自身特征的大國,就業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的、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現階段,下崗工人的再就業、農民工、退伍軍人的安置等,都像一個個巨大的包袱擺在各地政府的面前,大學生就業問題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大學生就業難之所以引起方方面面的特別關註,和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有很大的關系。
    一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著個人和傢庭的幸福,為民生之本。大學生承載著傢庭、傢族的無限希望,為此,他們要投入長達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人生時間,傢庭要承受巨額的經濟負擔。據某大學組織的一次“算經濟賬,念父母情”調查顯示,每個傢庭供一名大學生平均每年開銷高達1.27萬元,4年本科下來就需要5萬多元,很多貧困傢庭為供養一個大學生不得不節衣縮食,甚至傾傢蕩產,到處借債。在一定程度上說,解決一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回報瞭一個傢庭的投入,解決瞭一個傢庭的溫飽,成全瞭一個傢庭的幸福。


    二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為安國之策。作為80後甚至90後大學生,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環境中長大,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來自傢庭、社會的嬌寵,視野廣闊,見識豐富,充滿激情和活力,但也有較多的自我中心意識,逆反心理嚴重,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較高。走出大學校門後如不能很快就業,或者不能找到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將會激起他們對社會、政府強烈的不滿情緒,也有可能受邪惡勢力的蠱惑,走向墮落、犯罪,真正淪為“垮掉的一代”,成為社會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三是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著國傢的興衰,是興國之基。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體現瞭這個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價值導向。盡管目前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頗有微詞,但大學畢業生畢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國傢的棟梁、民族的中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尤其是在未來20年到50年內,我國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關鍵靠人才,靠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這是第一資源。盡快把大學畢業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對於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推動我們國傢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非常重要。


    所以,2008年12月20日,溫傢寶總理在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座談時明確表示,在就業問題上,政府一定把大學生就業放在首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青山是什麼?是人,是有知識的人”。


    大學生就業觀念:變一變天高地闊
    在一部分學者看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應歸咎於1999年開始實施的高校擴招政策,連年的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超過瞭社會總體需求量,再加上培養質量不高,不受人才市場歡迎,所以大學生就業難就不可避免瞭。


    大學畢業生果真供過於求嗎?果真無用武之地嗎?客觀情況並非如此。從我國現階段人才供求關系的總量格局、現代化建設的勞動力結構而言,高校畢業生遠沒有達到“飽和”、“過剩”的程度。雖然經過瞭長達10多年的擴招,目前我國大學招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僅為22%,大學生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還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傢和我國周邊經濟較發達國傢與地區。在我國努力從發展中國傢向發達國傢邁進的歷史征程中,高校畢業生這種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短缺和不足的,他們是社會和國傢的“財富”而不是“包袱”。


    之所以造成今天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既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方方面面的社會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上說,主要是當今大學生存在著“非常現實”的就業觀:
    其一,“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鄉村一棟房”。有一項對北京高校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留在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原因是在大城市就業,生活環境好,發展空間大,實現理想較為容易。而基層尤其是農村條件艱苦,機會較少。所以,盡管基層單位尤其是農村鄉鎮、偏遠山區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大學畢業生寧願成為低就業、不就業的“都市漂族”,也不願意到基層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


    其二,“寧願等考公務員,實在不行去考研”。最新的一項關於“最令職場人羨慕的職業”的調查顯示,公務員以21.9%的比例高居令人羨慕職業的首位,因為公務員崗位“體面”、“含金量高”、“旱澇保收”,於是,千軍萬馬趕考公務員成為瞭中國最獨特、最壯觀的“風景”,各地頻頻出現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大學生為瞭一個公務員職位而殘酷“拼殺”的現象。此外,由於取得碩士或者博士文憑意味著更大的擇業優勢、更高的工資薪酬,很多本科畢業生加入到瞭“考研”的大軍中。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單位的畢業生中,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0.8%。


    其三,“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小企做骨幹”。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隻有到國傢大型骨幹企業尤其是著名外資企業工作,才能有高薪酬的待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中小企業一般隻有幾十或幾百號人,規模小、資金不雄厚,工資待遇低,發展空間小。結果是,畢業生們對大企、外企趨之若鶩,擠得“頭破血流”,而對人才需求如饑似渴的中小企業普遍受到冷落,門可羅雀,車少人稀。 


    正是因為這些就業觀的影響,畢業生對工作環境、薪酬待遇、職業前景等過於挑剔,普遍存在重東部(地區)、輕西部(地區),重上層、輕基層,重職業、輕事業的觀念,“不滿意不去,不適合不去”,就出現瞭教育部部長周濟所概括的“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或謂之“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現象。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學生的這些擇業觀歸結為“錯誤”、“陳舊”、“落後”,也不能粗暴地指責大學生們“期望值過高”、“虛榮心強”、“攀比、講條件”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城鄉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等發展極不平衡的客觀現實,市場經濟環境下“金錢至上、物欲主義”的普世觀念等,都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希望留在大城市,希望獲得高薪,希望獲得穩定而體面的工作是一種人之常情,是一種正常要求。不唯大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如果不正視這一現實,不從解決大學生切身利益的角度出臺相關政策,付出相關努力,再冠冕堂皇的說辭、再激動人心的口號、再絢麗多彩的藍圖,也都難以讓大學生們真正願意到西部去、到鄉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的狀況將會更加嚴重。


    據瞭解,教育部與有關部門正計劃推出一些“新政”,為大學生到基層、鄉村工作等提供優惠待遇。如:對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高校畢業生,由國傢代為償還其學費和助學貸款;對參加現有各類基層服務項目的畢業生實行考研加分政策,對參加基層就業項目服務期滿的高職畢業生實行免試入學讀成人本科的政策;落實部隊征兵主要面向各類院校畢業生的新政策,與有關部門共同對2009屆高校畢業生采取五六月份進校進行預征的辦法;為入伍當兵的高校畢業生制定長遠發展計劃,包括從2009年起,政法院校招收退役士兵入學、部隊招收士官時,都對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士兵優先錄取,並逐步擴大比例;對高職學歷的退役士兵實行免試入讀成人本科的政策;對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退役士兵實行考研加分的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建立並完善高校畢業生補充農村教師崗位的長效機制。2009年,擬招募約3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兩基”攻堅縣縣以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並推動中西部地區實施地方項目等等。


    目前,大學生到農村當村官、當豬倌,志願紮根西部的消息時有所聞。我們相信,隨著對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教育,隨著國傢有關部委諸多利好政策的出臺,能有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變一變自己的就業觀念,懷揣社會責任感,為改變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建設和諧社會、富強國傢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華。


    大學生就業舉措:多方合力築通衢
    1.幫扶中小企業  確保大學生就業空間
    在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傢(OECD)評價說:“中小企業在所有國傢的經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就業,經濟增長,提高生產率,創新,減少貧困和增加社會機會等領域,中小企業都作出瞭重大的貢獻。”據統計,在OECD成員國中,中小型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創造著60%-70%的總就業和55%以上的GDP。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也指出:“中小企業創造瞭本地區大多數的就業,是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脊梁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這些中小企業不僅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市場競爭、支持經濟增長做出瞭突出貢獻,也在吸納社會就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瞭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擁有65%以上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從保障就業上,中小企業提供瞭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吸收瞭48%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每年,包括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畢業生等在內的各種勞動力如過江之鯽湧入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極大地緩解瞭社會就業壓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我們國傢就不會有如此雄厚的物質基礎,就不會有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抵禦風險能力,也不會有如此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


    然而,2008年,肇端於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卻幾乎讓這些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中小企業遭遇滅頂之災。由於海外訂單迅速減少,成千上萬傢中小企業裁減員工或幹脆關閉,特別是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中小企業發達地區。據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發佈的統計,全省2008年前三季度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從行業分佈看,關閉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五金塑膠、電子產品等行業。中小企業非常密集的浙江溫州,目前停工、半停工、倒閉的企業也接近30%,而對這一官方數字,不少行業協會人士和中小企業主認為還是“保守”,真實情況或更為嚴重。


    拋開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等不說,作為吸納大學生就業最集中最廣泛最多的地方,中小企業倒閉的另一嚴重後果就是直接影響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往年年底,不少企業爭先恐後地啟動校園招聘計劃,各大高校內也因此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2008年10月以來,各地大學畢業生專場招聘會、校園招聘會等均顯得冷冷清清,往年的招聘大戶和友好合作單位不見瞭身影,即使入場的一些企業,所提供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也明顯下降。在不少高校的就業指導網站上,某某企業推遲、取消校園招聘會的告示不斷掛出。廣東一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坦言:“以前是企業求我們留畢業生,現在是我們求企業招畢業生。受金融海嘯的影響,企業不得不采取縮減員工、開源節流的方法。對於一些自然流失的職位空缺,企業基本上采取內部推薦的形式進行彌補,而不是到校園裡吸取新鮮血液。”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中小企業身處困境,大學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所以,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首先要使中小企業盡快走出困境。


    一方面,中小企業應努力通過自身力量勇闖難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溫傢寶總理2008年11月在廣東視察時,曾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到瞭,春天還會遠嗎?”寄語珠三角企業不要短視,要遠視,看得長遠一些,為“春天”的到來早做準備。一個地方的土地、礦產等資源是有限的,但高素質人才的創造能力是無限的。企業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充分認識到高素質人才在推動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動“儲備”高校畢業生,以改善自身的人才結構,不斷改善和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為企業發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一旦“寒冬”過去,“春天”來臨,擁有高素質人才隊伍的企業自然能以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也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指導和協調,掏出“真金白銀”來支持中小企業,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努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廢除和改變諸多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做法,營造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比如,金融機構要簡化中小企業貸款程序,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加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方面的財政支持;出臺人才輸送計劃,為中小企業聘用高校畢業生提供便利條件和全方位服務;適當減免稅收、暫停提高企業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給予工人生活補貼等等。


    2..鍛造職業技能  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除瞭與他們的就業觀念有關外,其本身相關知識、職業技能的欠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現象是:目前我國綜合性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普遍低於高等職業院校的就業率。據一些省份近年來公佈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可以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趨勢是,研究生、本科生的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而專科、高職的初次就業率則呈現上升趨勢。有些高職院校的個別專業,還出現瞭畢業生供不應求、大學生還沒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訂購”一空的情況,有的企業甚至以預付工資的方式要求在讀學生畢業後到其單位工作。


    我們當然不能根據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的這種現象,簡單地否定本科院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成果。但是這至少說明,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更加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高等職業院校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強化校企合作、實行職業資格與學歷“雙證書”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訓練等等,使大學生畢業後能很快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再加上高職畢業生就業心態比較實際,對薪水的要求低於本科生、碩士生,自然容易受到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的青睞,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相比而言,目前的一些普通高等院校,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練”,比較註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卻不註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一項針對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一般適應周期要1到1年半,這與發達國傢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為2-3個月差距太大,尤其是這些學生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有超過50%的企業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才並不能完全符合企業的要求。一些本應該在學校裡完成的教育內容,卻要等到企業再“補課”,這對個人、企業和社會,都是巨大的浪費。


    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抱怨用人單位“市儈”,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不滿意,抱怨大學畢業生不好用,沒有動手能力,沒有工作經驗。要走出這種“相看兩厭”的怪圈,目前必須切實從解決大學生的實際能力入手,通過多種途徑化解技能型人才緊缺、理論型人才過剩的結構性矛盾。
    第一,各地政府應充分把握黨和國傢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建設和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
    第二,地方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支持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吸納缺乏職業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回爐再造”,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
    第三,普通高等院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模式,鼓勵支持在校大學生報考職業資格證書,積極與企業開展多方面、高水平的合作,讓大學生掌握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一技之長。
    第四,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改變高等職業院校辦學層次單一的現狀,建立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種學歷層次並存的辦學格局,為實現高等職業院校與普通高等學校直接溝通、聯手培養既懂理論又有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創造條件。


    3.營造創業環境  實現大學生創業夢想
    1998年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強調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隨著對創業教育的不斷開展,高校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樣不僅能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且能為其他人提供就業崗位。


    大學生們都懷有一個創業的夢想。歷年的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希望畢業後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剛剛發佈瞭一項調查:如果你在大學畢業後暫時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你會怎樣選擇?在“從低層次做起,逐步向目標奮鬥”、“通過其它關系渠道解決”、“考研繼續深造”等6個選項中,選擇“自己創業”的占51.79%,投票數遠遠高於其它選項。這表明,大學生的創業激情相當高昂。


    但是,“創業”,這個聽起來很美的詞語,對於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學子們來說,卻往往是辛酸、無奈的代名詞。首先是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並不高。據零點公司2007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隻有0.01%,接近於零。據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統計,2006年至今,基金會已投資的293傢大學生企業中,有穩定銷售收入、利潤與一定發展前景的企業不到50傢。其次,從目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選擇來看,先從零售老板幹起的居多,更多地集中在餐飲、服飾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傳統行業,基本上沒有體現出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術優勢。一項針對2007屆大學生自主創業情況的調查顯示,分佈最多的三個行業依次是:零售業(19.2%)、文化體育教育和娛樂業(13.6%)、制造業(10.1%)。而在金融、保險、法律業、IT業的比例相加起來不足11%。這就是說,畢業生們選擇的創業行業隻是從已經成熟的市場中劃分的一塊蛋糕,並不是在創造新的社會財富增長點。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主要是因為大學畢業生剛剛走出校門,沒經驗,沒資金,吃苦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不足。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對大學生的系統的創業教育,大學生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開辦企業,對市場信息的瞭解不多。尤其是資金成為大學生創業最大的攔路虎,許多學生是因為無法獲得起碼的資金支持而創業之夢破滅。


    為解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以上問題,首先需要高校在重視就業指導的同時,想方設法導入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業意識和企業傢精神,讓學生瞭解企業經營的基本知識及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等;要積極邀請當地一些經營有方的企業傢到學校和大學生展開面對面交流,現場講授企業經營中可能出現的哪些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要組織大學生下企業鍛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企業經營環境;學校要定期舉行高水平的創業計劃大賽,點燃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幫助學生實施或推銷創業計劃,從而讓高校大學生的創業計劃能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地方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


    其次,各地政府可以成立大學生自主創業指導辦公室,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設立專門政府基金,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從融資、開業、工商、稅收等諸多方面采取優惠措施,幫助大學生創業。比如,對在園區內創業、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大學生公司免征房租;選擇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高校畢業生,如果自籌經費不夠,可以由創業指導辦擔保,向當地經辦銀行申請一定數額和期限的小額擔保貸款,當地財政給予銀行一定比例的貼息;創業指導辦邀請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專傢,幫助學生進行創業項目風險評估和指導;大學生在畢業後的前三年內選擇創業,工商、稅務部門免收有關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的費用;如果創辦的是小型微利企業,可以減征甚至免收所得稅。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更是強調指出,要把“社會就業更加充分”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的重要內容,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在2008年12月8-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溫傢寶總理也先後發表瞭重要講話,明確要求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加大對“三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黨中央、國務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高度關註,是對大學生的無限關愛,是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深深期待。隻要切切實實地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周密部署、紮實工作,充分發揮多方優勢,合力構築多條通道,就一定能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才能給處於就業寒冬裡的大學生們送去溫暖,才能把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推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