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傢鑫成長之路折射的教育誤區 |
6月7日,開車撞人後又殺人的大三學生藥傢鑫被執行死刑。之後,遇害人張妙也入土安葬。備受公眾關註的藥傢鑫案已成歷史,但它留下的影響和思考遠未停止。日前,央視記者采訪瞭藥傢鑫的父母,回溯其成長之路,探討其扭曲心理的由來。 藥傢鑫犯下令人驚怖的罪行,其病態人格是顯而易見的。他由父母眼裡聰明聽話的孩子,演變成一個拔刀殺人的瘋狂兇手,既有個性和傢庭的原因,也有社會不良風氣浸染的原因。從藥傢鑫父母頗有悔恨之意的陳述來看,那種傾向於簡單、粗暴、極端、生硬的傢庭教育方式,是尤其值得反思的。 首先,藥傢鑫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時過分強調瞭“服從”,甚至要求絕對服從。藥父是軍人出身,已經習慣瞭軍令如山倒的環境,不自覺地就把“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理念帶到瞭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越是寄望甚殷,就越是要求按照自己認為的“正確方法”來做事。即使孩子進入瞭青春期,滋生瞭叛逆心理,藥父也沒有改變通過威權壓服孩子的慣性。殊不知,軍人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能夠在要求絕對服從的環境中自我調整,嚴格的管理通常不會損害其心理健康,反倒能夠錘煉出鋼鐵意志。而孩子像是嬌弱的花朵,一味放縱自然不行,可是一味剛猛以對的危害更大。一個被要求絕對服從的孩子要麼無法建立起獨立人格,要麼會在叛逆心理和被動屈從的水火相煎中走向變態。 其次,在這個望子成龍的傢庭中,藥傢鑫是一個“不能失敗”的人。小時候,他練不好琴就要被皮帶抽,成績不好就要被關地下室。在中國的傢長中,重視孩子的才藝培養卻不註重人格養成的現象極其普遍。一方面,打著“為瞭孩子將來”的旗號,秉持著“棍棒底下出賢良”的信念,傢長們逼著孩子去學習“十八般武藝”,不能按計劃完成進度、不能達到預定目標,便會對孩子采取軟硬暴力手段。另一方面,有些傢長很少對孩子進行生命和愛的教育,很少告訴他們面對挫折的補救之道,很少培養他們面對得失的豁達心態。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當他遭遇突如其來的人生逆境時,他根本無法面對,他很可能在慌亂之間用新的錯誤掩蓋舊的錯誤,進而鑄就不可挽回的大錯。 回頭看,要求服從、要求上進,卻不太關註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遺憾。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藥傢鑫的傢長能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之上,輔以和風細雨的解釋說服,他的心理是否能陽光、健康一些,他在遇到突發事故時是否能冷靜、平和一些?人是交流型動物,通過彼此的溝通達成心理平衡,驅除心靈污垢。如果一個人長期接受壓力和負面信息而得不到宣泄,就如同一條河失去瞭出海口,水位不斷上升,決堤是早晚的事。 當然,藥傢鑫在實施犯罪時已經是一個“後果自負”的成年人,他也為自己的偏狹思維和殘忍行為付出瞭生命的代價。我們反思他的傢庭教育,並非是要指責他不幸的父母。藥傢鑫的沖動犯罪,造就瞭兩個破碎的傢庭。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親人,都將在餘生裡始終承受痛苦。藥傢鑫的父母之所以向媒體說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某些缺失,也是為瞭其他人不再重蹈覆轍。教育孩子是一門艱深的課題,對於那些血淋淋的事實換來的教訓,我們必須汲取。 責任編輯:admin |
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藥傢鑫成長之路折射的教育誤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