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試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之路

試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之路

試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之路


論文關鍵詞:高校 人文素質 藝術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具人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工作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藝術素質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最佳的途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傢興亡,人才為基。”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出壯美的藍圖,提出瞭“促進人的全面發 展”這一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並強調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 位。”高等教育作為國傢文化建設的陣地,肩負著這場“科教興國”戰役的重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 國各高校教育中引人註目的一大亮點。其中藝術素質教育成為高等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徑。

  一、藝術素質教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堅

  “藝術素質教育”是一個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話題。環顧歷史,古今中外教育大傢向來對藝術教育頗為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法典”中就明確 規定:有教養的年輕人必須學會“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的“樂”乃為音樂藝術教育。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偉大教育傢孔子則非常重視藝術教 育的社會作用,倡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主張通過藝術教育來引領人的崇高精神。無獨有偶,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認為音樂對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給個 體心靈賦予理性秩序和規范。中國近代教育學傢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對藝術教育更是情有獨鐘,提倡讓民族藝術走進北大課堂,並在北大組織成立瞭音樂、書畫 等多種社團組織,其目的是“涵養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德國近代美學傢席勒的《美育書簡》中也明確指出藝術美表現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隻有通過藝術美 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

  隨著新時期我國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高等院校進一步提高瞭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藝術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確認,高校實施人文素質 教育的中堅力量和最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將美育同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寫進瞭我們黨的 教育方針,並進一步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

  二、從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自身特性中探究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尚處在發展階段,成績是可喜的,但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深層次地挖掘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探討教學過程中的新思路、新設想,推動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跨上新的臺階。

  (一)藝術素質教育的“交叉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淡化。不同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高度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發展趨勢愈顯突出。應該說,這是 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要面向現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理應高度重視跨學科的教育研究,填補傳統藝 術教育中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鴻溝,開創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交叉性學科。

  現代教育傢一致認為:21世紀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世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主流。正如19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傢福樓拜所說: “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 1883年英國博物學傢赫胥黎也曾在《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中形象地比喻說:“藝術與科學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來表達事物永恒的秩 序;另一面則以思想的形式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今天,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多元整合的,諸如科學的、道德的、歷史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以 及現實生活的。藝術素質教育應涉及瞭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向交叉性學科跨進。

  (二)藝術素質教育的“因材施教性”

  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宋代朱熹把孔子的教育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 性原則能使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經驗告誡我們,當個體發展愈趨向成熟,知識層面和深度增加時,個體之間質的差異就愈顯著,個性的分 化也愈顯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成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轉變,就職稱論文更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把總體發展要求與個體差異 統一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綜合高校的專業結構存在著層次繁雜、學科領域眾多的特點。面對文、理、工、農、醫等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各異的現 狀,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促進高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擺在每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探索。 應該說,現代教育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進行藝術素質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生理、心理、行為、認知、價值、信 仰等諸多方面的不同,綜合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依據主體的不同情境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教育課程,突顯其“因材施教性”的趨勢。

  (三)藝術素質教育的“與時俱進性”

  當前高校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面向21世紀,適應國際化發展趨勢的綜合型人才。在素質教育理念統領世界教育領域的今天,如何在教學思路 及教學內容上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需求,成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在教學形式上也應由單一的“教師傳授”向“師生互動”轉變,並積極利用校園講座、 校園藝術社團、博物館、美術館、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搭建互通平臺,讓學生能與身邊的藝術傢和最新的藝術作品更近距離地接觸。

隨著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逐步顯露出來。在特性中尋發展,在特性中求進步,是新時期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