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竹笛口形及運用 |
神州樂器網訊 在竹笛演奏中,口形的形成及運用十分重要。進行口形的研究和訓練,對竹笛長音各音區和吐音等演奏技巧中的口形形成及合理運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口形的形成 形成良好口形,首先應保持頸部、喉部及口腔各部位的自然放松,唇部自然貼牙,上唇稍微靠前。然後,撮嘴念“hū”音(聲帶不振動),促使喉腔、口腔自然放松打開(含氣狀),兩頰、嘴角、上下唇肌自然向中間收攏,直接促使上下唇中間形成氣息經過的橢圓形“風門”(感覺成圓形)。然後,下唇中間輕輕靠準吹孔,蓋住吹孔約1/4處,呼出氣息通過“風門”使口風向下註入吹孔,作用於笛管發音。 明確口形的基本形成後,還要講究口形與吹孔的角度,使嘴唇與吹孔形成90度直角,氣息暢通無阻,灌滿笛子,最大限度減少漏氣,力求笛音純凈、圓潤。在口形形成練習中,要始終註意保持喉、口、舌部的自然放松,用發“hū”音的狀態引導保持吹奏口形。 口形在各音區的有效運用 竹笛從筒音5—4音是最低的七個基音,吹奏時首先用“口形的形成”方法,形成橢圓形“風門”,調整好嘴唇與吹孔的位置,在呼吸肌肉組織的控制下,用緩吹(平吹)的方法使口風向下緩緩註入吹孔。在此音區練習過程中,風門應比較放松,氣流也較粗緩,音色圓潤,柔和,漏氣最少。 竹笛從5—4音是七個基音的高八度音,練習時應在保持基音吹奏口形的基礎上,強調“hū”音的發音動作及狀態的效用感覺,同時再加入撮嘴的“wū”音成分,促使兩頰及上下唇順勢自然向中間再次收縮,唇部保持自然貼牙,形成適應高八度音區吹奏的相應較小的橢圓形“風門”。隨著音階的上行,應按前述方法逐漸加大控制“風門”的嘴勁,使橢圓形“風門”合理地相應縮小,同時呼出的氣流加快,氣柱變細,力求笛音高而不細,飽滿明亮,音高準確。 竹笛從5—i較基音高出兩個八度,吹奏時應在保持高八度(急吹)吹奏口形基礎上,強調“wū”音口形狀態感覺,順勢加大嘴勁促使兩頰、嘴角、上下唇自然向“風門”中間收縮,使橢圓形“風門”再次相應縮小,氣柱變得更細,氣的流速更急,同時適當控制吹奏力度,準確吹出超高音。 初練者應先做好吹奏前口形的反復練習,依照方法形成橢圓形“風門”後,從竹笛的筒音開始,一口氣吹一個音,逐漸向高音區發展,練習中隨時註意用“hū、wū”音動作及狀態的效用感覺,調整形成適應各音區應用的橢圓形“風門”,確保換音吹奏時能有效連續運用。 口形在竹笛吐音技巧中的合理運用 練奏長音時,口形較易掌握,一旦加上舌的動作,“風門”則易變形,音質變劣。鑒此,做單吐練習時,可采用長音帶吐音的方法,鑒別吐奏效果。方法是先吹出長音,然後舌前部自然前伸,當舌尖稍出上牙做出“吐”字發音動作的同時,迅速小幅度果斷收回,發出的吐音效果應與長音效果在音量、音色飽滿程度諸方面相同。練習過程還要註意調整,保持吹長音時的橢圓形“風門”和放松打開的喉、口腔體狀態,隨著練習的深入,口形控制能力的增強,吐奏技能的提高,長音逐漸由長變短,直至能連續吐奏出飽滿、短促、顆粒感強的吐音效果。 雙吐奏法是在保持單吐口形基礎上,當舌尖稍出上牙迅速小幅度收回時,舌後部即刻抵及上顎並果斷發出近似“庫”字發音動作而成,練習念“吐庫吐庫”,由於後者較前者吐音效果在果斷性、顆粒感方面較次,故平時練習時應加強“庫”字發音動作的單獨訓練,力求舌的動作果斷,發音短促、飽滿、富於彈性。與“吐”音交替練習應遵循先慢後快的原則,通過慢練體會“口形”在雙吐練習中的合理運用,聽辨“吐庫”二字的吐音效果是否一致,隨著技巧訓練的逐步深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加快“雙吐”速度,力求取得二者吐奏效果的有效平衡。 唇吐:發“wū”音(聲帶不振動)促使喉、口腔自然放松打開(含氣狀),兩頰、嘴角、上下唇肌自然向中間收攏,形成橢圓形“風門”後閉合並呼出氣息將其沖開,發出“普”的聲音,即是“唇吐”。 唇吐實質上是“風門”有彈性的自然開合,唇吐應用時要想始終保持正確口形,主要取決於發“wū”音促成的喉、口腔體放松打開狀態及嘴勁用力方向。用力方向正確,其形成的橢圓形“風門”就能在氣息配合下開合自如,大小適中,發出的笛音清晰、圓潤、厚實、幹凈。 上述各種方法的吐音,都要在保持運用正確口形基礎上進行循序漸進的基本功練習,辨別其特點效果,逐步鞏固提高正確的“口形”運用能力。 結語 “口形”的形成與運用,應始終貫穿於整個吹奏過程,從音的高、低、強、弱變化到演奏技巧的運用提高,都要以“hū、wū”不發音狀態感覺,引導嘴勁用力方向及喉、口腔體的自然放松打開,應用於促成、鞏固“口形”的練習過程中。這種確切具象化的“口形”形成與運用,有助於吹奏者的正確理解與有效掌握,有助於竹笛自學和笛音質量的改善與提高。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淺論竹笛口形及運用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