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獨奏曲《黃土情》介紹 |
神州樂器網訊 一、樂曲簡介 《黃土情》是我國當代著名嗩吶演奏傢周東朝先生在1992年創作的,該作品曾榮獲我國第三屆民族管弦樂展播評比獨奏作品一等獎,後又被選入作者演奏的嗩吶專輯中。該作品深受海內、外嗩吶愛好者的喜愛,成為近些年來常在舞臺上演奏的優秀曲目之一。 該曲的調式為西北音樂中常見的商調式,在引子之後從第1小節到第46小節為第一段,是該曲的慢板部分,也是該曲的主要表現段落,特點是深情,委婉,屬於典型的西北風格略帶傷感的旋律。慢板進行到46小節便是一段較長的過門音樂,長達12小節,然後是6小節的慢板結束句,在須臾的停頓後,節奏突然由過門進行到快板部分,這種大起大落的節奏變化突破瞭我國傳統器樂曲漸進漸出的原則,給人一種情緒上的突變,強調瞭樂曲的矛盾變化和情緒上的沖突。從133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高潮,表現瞭歷盡滄桑的人們在世代繁衍的黃土地上奏響瞭向往未來的華彩樂章。 二、曲調風格及樂曲的文化特征 《黃土情》引子部分就把人們帶到黃土地所特有的環境氛圍中。引子之後的慢板樂段,是典型的西北風格的旋律,把人帶進黃土地的歷史中。沿用瞭西北民歌風情上下句對應和商,徴調式交替的旋律法,使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曲調質樸,深情,表現瞭西北人民對傢鄉的熱愛和依戀之情。 第二段為快板,旋律由第一段音樂主題引申衍化而成,情緒熱烈歡快。其中活躍的快速分奏和結束前,音樂主題在高音曲上的變化再現,激起奮發昂揚的情緒,形成全曲的高潮,表達瞭大西北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風發圖強的精神,那富有韻律的節奏,特別是用嗩吶單吐、雙吐技巧演奏,更使情緒激昂活潑、精神振奮。 結尾的情緒越來越熱烈,旋律推向高音區突然拉寬,明亮的音調使樂曲達到高潮,在鏗鏘有力的激昂音調中結束。這一段表達瞭歷盡滄桑的人們,在世代繁衍的黃土地上奏響瞭向往未來的華彩樂章,新的傳奇將會在黃土高原演繹。 三、結合演奏對《黃土情》分析 1.引子部分:樂曲從一個弱起漸強的低音開始,此音的吹奏難度在於“弱起吹”,有的演奏者在吹奏中,總是先出一個“頭音”後再弱起漸強,或者先發出“嘶嘶”的氣聲,然後在帶出弱音。為瞭實現這個低音“弱起吹”的良好效果,演奏者首先要做到挺胸收腹,嗩吶要拿起端平,吸氣時,氣要往兩肋下方及腰處吸,並且要做到吸氣飽滿,隨著腔體因吸氣而逐漸擴大,腹部也要有微微故障的跡象,吹奏時力往下走,使本來就鼓脹的腔體繼續保持鼓脹的狀態,尤其是腹部更有鼓脹之感。此時的嘴唇一定要微含哨片,並體會接觸小面積哨片的感覺。在訓練中要反復體會,仔細琢磨,此音的“弱起吹”就會比較好的完成瞭。 2.慢板部分:該樂段的速度緩慢,曲調深情、樸實,有鮮明的西北風格。樂曲的第一樂句要輕輕的奏出,為瞭使樂曲更加賦有韻味,隨著情緒的發展,聲音力度也應由弱漸強。當演奏者到第17小節時,樂曲開始進入本段的高潮部分,所以氣量一定要給足,讓聲音體現出陽剛的音質來,與前面的“柔”產生強烈的對比。當樂曲進行到第25小節時,一定要安靜下來,弱奏出頓音,同時也可以加一些腹顫音,這樣在弱奏中體現出更深情的情感。在次樂段中,吐音有其特殊要求,起初是弱奏出現,采用“軟吐”特別強調舌身在運動中的控制,隨著樂曲的漸強,舌身的運動力度也逐漸加強,舌尖接觸哨口時一定要有力度。 3.快板部分:經過間奏,樂曲進入熱烈、歡快的第二樂段。在演奏這段音樂時,要特別註意吹奏中舌與手指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果斷,有力、即使是滑音,手指也要滑得利落,同時不能失去輕快的感覺。為瞭達到這一演奏效果,演奏者在保證樂曲連貫、流暢的基礎上,要多用舌點。當音樂進行到第133小節第二拍的高音時,可適當采用循環換氣,133小節開始進入全曲的高潮,情緒也要高度興奮,音量達到最大,同時力度也是最大。 4.樂曲的難點:能否將樂曲演奏得感人,腹顫技巧的使用是重要因素。演奏者在吹奏中,腹顫的頻率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對樂曲情感的表達,此曲的演奏難度並不在於如何完成華麗的吹奏技巧,而在於用樸實無華、自然、松弛的音調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另外快板中,舌與手指的配合,以及舌頭的力度,手指的敏捷,還有氣息的支撐,到最後的循環換氣,都是該曲的一大特色及難點,演奏者隻有掌握瞭良好的吹奏方法,並具備較高的音樂修養,才能將本曲的主旨表現出來。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
嗩吶獨奏曲《黃土情》介紹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