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如何教育不願主動學習孩子? |
神州樂器網訊 兩年前,上海5000多名15歲的學生參加瞭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以下簡稱PISA)的測試,並取得瞭第一的成績。近日,在北京大學附中的一場小規模交流會上,PISA的創始人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Schleicher)回應記者的提問時說,這個第一並不表示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體系。 他肯定瞭上海教育的特色和優點,譬如那裡的學生很能學習,“但在學習動力方面存在不足,他們在空閑時間裡往往不願意主動去學習。” 從16年前開始,施萊克爾每年都會來中國。他看到很多中國學生都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努力學習,但雙眼所見沒有影響他的判斷。“如果沒有高考的壓力,他們還會願意學嗎?”他說,怎麼能夠從向學生施加壓力變成讓他們願意去學,這是中國教育面臨的很大的問題。他警告說,很多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在15歲時還沒有培養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他們以後就很難成功。 PISA開始於1997年,其評估每3年進行一次,主要從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3個領域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初中學生,在未來是否具備在國際社會的競爭能力,並以此觀察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哪個國傢擁有更強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它考察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對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不是他們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 “和其他考試不一樣的是,PISA能客觀反映出教育體系的水平,不能用應試教育來對付它。”施萊克爾舉例說,1997年,德國的16個省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成績很差。此後,其中的某個省為應對下一次的測試,鼓勵學生做瞭很多PISA的題目。但它在9年後的測試中並沒有取得進步。而另外15個省意識到測試成績差是源於教育體系的問題,因此努力改進,在2006年的PISA測試中,成績都有瞭提升。 施萊克爾是一位在教育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被美國雜志《大西洋月刊》稱為“全世界的校長”,是英國教育部部長眼裡的“英國教育最重要的人”。而美國教育部現任部長ArneDuncan更是聲稱,在他認識的所有人中,“沒有誰比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更瞭解全球教育正在面臨的問題”。 這個教育界的“大人物”從3個方面勾勒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是什麼樣:不僅重視畢業率,更重視學生畢業後的能力,重視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能否幫助他們在社會上獲得成功;教育資源分配比較合理,而且有效果;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從事教師職業。 他解釋說,那種在學校背一些知識,進入社會後就能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瞭。經濟越發展,背書的能力就越顯得不管用。因此,好的教育體系一定會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施萊克爾贊揚瞭芬蘭的教育體系:芬蘭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更厲害的是,他們擁有學習的能力,對全球化的變化很敏感,懂得為何要學習,懂得要學什麼東西。 他說,以前在中國做老師有社會地位,許多有才華的學生願意從事這個職業,但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多,中國正面臨如何把優秀青年吸引到教師隊伍中去的問題。他建議中國可以向教育強國芬蘭學習。芬蘭的老師工資不是很高,但政府為老師創造很多學習機會,老師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 這位旁觀者對中國的教育前景表示“挺樂觀”。他說,美國貧富差距很大,同樣有好的和不好的學校,但美國政府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而中國政府意識到瞭這個問題,開始在政策制定、資源投入方面有所行動。” 施萊克爾提醒說,評價一個國傢的教育狀況,不能看它多有錢,而要看它的政府是否在努力彌補教育資源的差別。“錢不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平均地分配錢,也不能保證教育質量的均衡。”他強調,唯一能解決教育失衡問題的辦法,就是讓好的老師去薄弱的學校任教。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究竟該如何教育不願主動學習孩子?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