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教學體現音樂教育協同效應 |
現代美育提倡融合式教學。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音樂教育更應體現美育原則,以審美活動為中心,按著美的旋律運轉起來,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協同效應,達到一種整體效果。再次,當前我國的課程改革也把“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作為重要的改革目標之一,旨在從根本上將音樂課從學科教育的軌道向著全面育人的軌道上轉移。結合我的教育實踐,可以提供給大傢以下幾種融合式教學方式: 第一層次:音樂教學各領域的融合 當前我們音樂教學領域大致包括創作、唱歌、欣賞、樂器、音樂基礎知識和識譜記譜知識等。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淡化“雙基”概念,強調審美素養。 第一層次上的融合,我們易做到,也能做到。在音樂教學中避免:難、繁、偏、舊的現象。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向音樂,引向音樂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及音樂的情感內涵。課堂中,把聽、唱、動、奏有機融合,從中滲透創作能力的培養。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封由學生寫給老師的信。信中這樣寫到:老師,我很喜歡音樂,可不可以在課堂上你別老是說,讓我們該聽的聽,該動的動,該唱的唱!老師們想講得具體那是好意,但也要看看孩子們能不能接受。 例如:四年級,教唱歌曲《秋天多麼美》一課中,我們可以通過欣賞、歌唱、介紹歌曲知識、樂器的演奏,多種形式有機結合進行。從而激發孩子們對四季的喜愛之情,根據《秋天多麼美》來創作其他季節的歌詞。這樣的創作活動簡單易行,並且能調動他們創作積極性。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是一次藝術的表達,接受者不僅是孩子們還有我們自己。我們要把音樂藝術協調、同化、融合,體現其協同效應。 第二層次:音樂藝術與姐妹藝術的融合 我國早期的“樂教”就是“歌、詩、樂、舞”的綜合活動。古代藝術活動中的語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結合。而今新課標中如是寫到:“認識音樂與姐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特征。”舞蹈、美術、戲劇等姐妹藝術在本質上與音樂藝術相通,具有相互促進作用。 例如:我們過去的教學中也有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內容,但是為什麼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有學生說:“我們的傢鄉沒有民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我們教學的選擇隻註重瞭學科內容,而沒有把學生放置到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藝術環境中去感受。學生一定要結合著民族的歌舞、樂器、習俗等,才能夠進入到生活中、情感中和文化中,才會對所學的內容有興趣、願意瞭解和有所感悟。 第三層次:音樂學科與其他非藝術學科的融合 在這一層次上,我們提到瞭音樂與非藝術學科之間的融合。如文學、建築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的所謂界限不應當是實線和直線,而應是虛線和曲線;同時,學科的學習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靈活的變更。 例如:“《小雨沙沙》這節課,形式就可以多種多樣。原來的音樂課最多擴展到歌表演與打擊樂器,現在上《小雨沙沙》可以創編情景,學生表演,伴唱聲部;學科綜合朗誦古詩,朗誦兒歌,欣賞雨中景色,欣賞藝術傢筆下的雨,欣賞小朋友自己觀察後畫得畫,甚至上網查找關於與雨的其他歌曲。其中有很多用到的都是非藝術的學科綜合。從而拓展瞭教師的思路,培養瞭學生的創造力、觀察能力,激活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實施音樂學科與其他非藝術學科的融合,從表面上看是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學科教學內容的矛盾,實際上更本質的問題:”是習慣瞭的“學科順序”、“書本編就”單一、封閉的教學定勢與豐富、開放、自主開發的新課標之間的矛盾。 第四層次: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活動,校內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教育及傢 音樂新課標的目標之一是教育終身化:即學習社會化,學習社會話要求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音樂教學內容要向真實生活情景轉化,要更多地聯系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增加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通俗音樂和影視音樂,使學生探索並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教師要拓寬學生音樂的渠道,改狹隘、封閉的課堂式教學為寬闊、開放式教學。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會。使孩子們瞭解音樂不隻是課堂中的音樂,更是課外的、生活中的音樂。 這也是課堂音樂教育的延伸。把課堂教學一直引向課外,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比如:我在四年級辦瞭一個題為“音樂大會“的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很豐富,涉及到很多課堂以外的準備活動,需要讓同學們自己去組織、安排。課外的世界比課內的要大得多,校外的世界比校內的大得多,我們隻要教給他們以正確的方法,相信孩子們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個美妙的驚喜。 但是,應該明確音樂課的開放態勢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這是因為其他學科的內容必須與音樂的內容密切相關。而且,它們之間的關聯是有機的,而不是勉強的。其他學科的內容必須對學生感受、體驗、理解、表演、創造、評價音樂有助益,而不是與這些活動無關緊要,甚至是幹擾削弱這些活動。無論是由音樂而旁及、輻射到其他學科的內容也好,還是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理解、表演、創造、評價也好,都應該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超過瞭這個“度”,那就是多餘,那就是畫蛇添足。 正確認識音樂融合式教學,正確認識新型的音樂教學體制,是正確實施音樂中學科綜合的基礎。缺乏或沒有這種正確的認識,不僅在教學中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誤入歧途的可能。為更好實施以上四個層次的融合,我還簡單羅列瞭以下三個註意點,以供大傢參考。 1、 註意發揮音樂教育的協同效應。音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要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通過教學中有機的融合,把上訴幾個層次各個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以發揮各方面之間協調、同步、合作、互補的作用,逐漸形成符合社會多元化文化發展的態度、行為。 2、 保持一種全局觀念。在音樂教學中,經過融合後,各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界限模糊瞭,不再有明顯的界限,但並沒有抹殺各科各部分內容的個性和側重點。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有一種全局觀念,認識到自己所教的這一部分是同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是它以一種恰當的比例與其他部分融合交叉,以達到一種整體效果。 3、 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瞭。融合式教學,以審美活動為中心,把教學變成即興的和具有審美趣味的活動,調動瞭學生積極參與感,激發瞭學生的表現欲望。教師的角色相當於咨詢者、指導者和顧問。但這並不是降低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反而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瞭。融合式教學要求教師有駕馭全局,把美學原則貫徹到各部分教學活動中的能力,有即興找到活動最佳方式通權達變的能力,要求教師成為多面手。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融合式教學體現音樂教育協同效應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