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學前教育就是在積累國傢財富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中國的古話在九江職業大學舉辦的會議中,和一句來自莫斯科國際會議的主題——“構築國傢財富”一起,被學者們用來強調學前教育對於個人和國傢的重要性。 把莫斯科的會議精神帶到廬山腳下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馮曉霞教授。去年9月,她出席瞭在俄羅斯首都召開的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幼兒保育和教育大會。此次會議希望各國領導人能夠認識到:“通過滿足所有幼兒的權利,以及培育他們的潛能,為其創造福祉,我們就是在積累國傢財富。” 美國一項長達數十年的跟蹤調查研究表明,對早期教育的投入非常值得,它會帶來令人驚喜的回報。它在最近作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發現,當昔日的兒童成長到40歲時,其早期投入與總體回報率之比已高達1∶17.07。其中,對幼兒個人的回報率隻有1∶4.17;而對社會的回報率更高,為1∶12.9。社會回報中,88%源於犯罪率的減少;4%源於特殊教育與輔導的減少;7%來源於收入稅的增加;1%來自社會福利開支的減少。 美國至少在26年前已經認識到學前教育之於國傢的重要性。1985年,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如果國傢讓兒童早期失去瞭機會,那麼以後的教育投資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美國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國將無法在未來的全球市場競爭中取勝。” 馮曉霞身兼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她說,從莫斯科會議上傳達出的一種強烈的聲音是,公共投入應該對幼兒保育和教育負主要責任。“到目前為止,許多國傢公共資金投向學前教育時首先堅持的一個原則是‘扶貧扶弱’。”馮教授強調。 馮曉霞援引莫斯科會議的內容警示大傢:“如果政府在增加學校選擇的同時卻不提供保障措施來保護處於不利境地的兒童,學校體系則會成為不公平的源頭。” 當眾多媒體聚焦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入園難、入園貴”的現象時,九江職業大學校長盧志鵬教授卻為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感到憂慮。他說:“問題不隻是在北京、上海,更多的是在農村。”他提倡學前教育應註重幼兒早期的人格培養、早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通過遊戲、想象等方式進行的早期智力開發,但許多農村幼兒根本無法享受這種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現在大傢都很關心,北大、清華還有幾個農傢子弟能夠進入。這種結果可能在學前教育階段就已經註定。”馮曉霞說,即便在北京,來自高、中、低階層傢庭的兒童在入學準備的四個方面(數學、語言、學習品質和社會性)總體存在著明顯差異。 7月中旬,在廬山腳下舉行的“學前教育高峰論壇”由九江職業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聯合主辦,它還對普遍存在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表達瞭擔憂。 “幼兒園小學化的根本原因是學前教育專業化水平不高。”華東師范大學華愛華教授說,她總結瞭目前幼兒面臨的三種局面:要麼“放養”——無園可入; 要麼“圈養”——保姆式、監護式看管; 要麼“小學化”——以模仿小學的做法,重復小學的內容為入學做準備。 出席此次論壇的“知心姐姐”盧勤在她富有感染力的演講中,提到瞭一個故事:1988年1月18日~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其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瞭他認為最主要的東西。 那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老人如此解釋這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瞭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責任編輯: |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辦好學前教育就是在積累國傢財富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