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星期四

控儔嗣毞湮閼蓋欶掖摽腔閼鶷拹嬪噫



北京多天大霧籠罩背後的霧霾污染困境


















北京多天大霧籠罩背後的霧霾污染困境






12月5日:北京成為霧都

濃霧中的天安門廣場

本刊記者/陳薇 趙傑 文/李媛

12月5日一早,傢住京城北部的張凌(化名)剛打開廣播,就聽到這樣一句話:今天可以說是“朦朦朧朧,跌跌撞撞,忙忙碌碌”。

這是北京交通廣播的《一路暢通》早間節目,主持人王佳一和顧峰整個早晨都在感慨,大霧對本來就繁忙的周一早高峰交通造成的影響:數條高速路和六環全線封閉,警方增添警力,並啟動瞭緊急暢行方案。

除非是“特別特別需要出門”的人,就別出來瞭,一位主持人說道;這種天氣,對身體也不好,另一位補充。

張凌不幸屬於“特別特別需要出門”的人。她剛剛休完年假,必須要上班。她將車開到路上時,發現大多數車都亮起瞭霧燈,自覺放慢瞭車速。

報紙編輯於平也不得不出門送兒子去幼兒園。鑒於對空氣質量的擔憂,他給兒子戴上瞭口罩,並對不得不在這種大霧天讓孩子暴露於室外耿耿於懷。

早上七點前往國貿上班的女孩王詩雨則“特別痛苦”,她需騎15分鐘自行車才能到地鐵站,這段時間“基本看不清前面的路,隻看到天是灰的”,沒有戴口罩,她隻好下意識地用圍巾擋著嘴。

不藍的天有多少

過去兩個月來,有關空氣質量的話題就不斷攪起媒體和公眾的註意。

10月底,著名地產商潘石屹開始在微博上質疑,北京市公佈的空氣質量數據與北京的實際空氣質量存在差距。潘的微博共有近800萬名粉絲,他的聲音很快被轉發瞭近5000次,評論達1579條,並迅速引起媒體的關註。

這個新聞也激發起瞭海外記者,尤其是海外新聞社駐北京記者的認同感。洛杉磯時報的記者Elisabeth Rosenthal很罕有地在新聞最後寫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在北京一直在和哮喘、支氣管炎和肺炎作鬥爭,他離開北京後,所有問題都消失瞭。

尋根究底,公眾發現,有一項名為PM2.5的數據,在世界各國的空氣監測數據中存在,而在北京氣象局的數據中卻沒有。

整整兩個月,全國媒體都在討論這個數據是否應納入空氣質量監測報告中。但在討論尚沒有明確結論的時候,北京便不適時地進入瞭大霧時節。

王一坤就是這時將他的攝影工作室搬入瞭北京東六環朝陽路邊一個小區的頂樓。工作室陽臺三面都是玻璃,天氣好的時候,站在陽臺上,王一坤一眼就能望到西邊的CBD:最高的樓是國貿,旁邊矮得有點歪的是中央電視臺,大煙囪左邊更矮一點的是華茂,旁邊一高一矮的是建外SOHO,再往左邊像個火箭一樣沖出來的是北京電視臺……

11月22日,剛好入駐工作室一個星期,王一坤站在陽臺上拍瞭一張CBD的照片。那天天氣不好,照片有點灰,北京市氣象局的監測數據報告也顯示:輕度污染。他聽說過有人專門拍攝北京的藍天,便突然好奇:那不藍的天有多少?

為瞭驗證這個想法,他開始瞭連續拍攝,堅持幾天後,就有瞭吃驚的發現:拍到第四天,才碰到第一個晴天,拍到第十天,才碰到第二個晴天,拍瞭兩個禮拜後,才碰到三個晴天。

直到12月5日。這天上班,他就感到有點不對勁。公交車開得很慢,紅綠燈到眼前才能看到。到瞭工作室,他按照慣例,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同樣的位置,舉起相機——隻有一片灰黃,而且,相機居然無法自動對焦。

他就這樣拍下瞭一張什麼也看不到的照片。他說,他無法區分究竟是霧、污染,或者別的什麼,他隻能感受到“非常不舒服”,“天氣的爛首先是一種感官上的爛”。

“連無線網也堵瞭”

直到早上九點,北京南部地區依然大霧彌漫。

氣象臺公開信息顯示,當時北京市能見度平均不足一公裡,南苑機場隻有300米,所有在該機場起落的航班均已取消。

《一路暢通》請來瞭專傢解釋這場大霧的形成。“其實,大霧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由地面而升。”北京市專業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李化安在電臺中說,大霧的形成需要降溫和濕度兩個條件,12月2日,北京降下瞭本年度冬季第一場雪,雪後無風,空氣中保持瞭較高的濕度。更早一些時候,從11月29日起,河北省便一直被大霧籠罩,共有一次黃色預警,9次橙色預警和3次紅色預警,周邊地區霧氣沉重也直接對北京產生影響。

事實上,從氣象條件來說,11月底12月初時節,歷來是北京易形成大霧的時間,隻不過,大霧天氣似乎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002年12月1日至18日,北京共出現八次大霧,其中有連續四天能見度不足1公裡。當時的報道稱:歷史上北京全年平均出現大霧的天數在17至35天,2002年12月如此頻繁的大霧天氣為歷史罕見。

2004年的同一時期,華北地區出現大范圍霧區,北京亦未能幸免,先後兩次降霧,第二次持續瞭三日之久。中央氣象臺也在這一年首次對北京大霧發佈黃色警報,民航空管部門甚至啟動瞭當時國內最為先進的二類盲降系統,輔助航班降落。

三年後,2007年的大霧於10月底提前到達。10月26日,自開始使用氣象預警後,北京首次在一天之內連續三次發佈大霧橙色預警,霧氣最重時,北京南部地區的能見度隻有50米。

北京奧運之後的2009年11月22日至12月2日,北京連續11天出現大霧和輕霧天氣,比歷史同期多出5天,也是自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霧氣最重的霧天,北京東南部地區霧氣最重時,能見度不超過20米。

時間到瞭2011年。

在王一坤拍攝的照片中,自11月22日至12月4日,北京已有10天屬於灰蒙蒙的,其中,氣象數據為“輕度污染”的有6天。

事實上,12月5日時,這場霧氣已接近尾聲。據氣象局的信息,大霧從12月4日下午三點鐘開始,從北京市東邊到南邊陸續生成,至傍晚五時至夜裡十時,達到濃度最高,導致首都機場多次航班延誤,影響一直持續到12月5日。

在首都機場工作的安靜(化名)形容,從12月4日下午起,大霧覆蓋瞭三條跑道,導致多次航班延誤。12月5日早上,盡管首都機場的能見度已經能夠滿足飛機起降要求,但由於前一天延誤航班過多,狀況依然緊張,地面服務人員人手不夠,連機關工作人員都被調去支援。

情況很糟,她說。她不斷聽到有人質問航空公司為什麼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人說,我三四點就起來趕早班飛機,從昨晚到現在還沒合過眼;旁邊便有人接話說,我是昨天的飛機,到現在還沒走呢。

作傢楊恒均 (微博)就在滯留人士之中。他本想上網打發時間,結果“連無線網也堵瞭”。原定下午三點起飛,楊恒均折騰到深夜十點才登機。

更早一些時間,12月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也在從杭州回北京的航班上等瞭三個小時。這位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同時兼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境委員會委員,“在飛機上坐瞭三個半小時,北京不給起飛信號”。當天傍晚,他的同事返京時,航班幹脆被取消瞭,隻好在機場住瞭一晚。

據統計,受此次大霧天氣影響,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進出港合計取消航班236架次,僅3號航站樓的國內航班改簽旅客人數就突破瞭15000人次。

9位大夫一天看500人

醫院也在“堵”。

12月5日這天,中國民航總醫院呼吸內科的接待量,比平時多瞭30%。一些住院病人的病情突然加重,連科裡的3位護士也一齊中瞭急性支氣管炎的招。呼吸內科主任錢效森有位37歲的病人,也在這幾天犯瞭發作性哮喘,“她本來是咳嗽變異性哮喘,平時不發病的,隻有霧霾天、花粉過敏或異味才會犯。”

內科門診量也有所增加。12月5日,內科9位大夫一共接待瞭500餘名病人,是平常的兩三倍。

作為呼吸科醫生,錢效森一直關註北京市空氣質量問題。他的實際經驗是,直徑超過5微米的顆粒物進不瞭呼吸道就直接在嗓子和大氣道沉積瞭,然後可以隨分泌物排出體外,但真正對人氣呼吸道產生影響並致病的,是直徑小於5微米甚至是2.5微米的顆粒物。

這也是他們實際治療中的做法:用霧化器治療呼吸道疾病時,如果病灶在嗓子,霧化顆粒就設在5微米以上;若是治療支氣管炎,則必須要霧化出2.5微米的藥滴顆粒才能有效。

沒有去醫院的市民也采取瞭必要的措施。

王詩雨在大霧第一天騎車時“被空氣嗆著”後,立馬和同事上網團購口罩,型號是3M的N95,因為“傳說這個可以擋住PM2.5”。這種口罩的價格為每個6元錢,使用壽命最長為一周。王詩雨一次性買瞭一個月的用量:五個。

“我們看到網上有文章說在這樣的天氣中待一天,相當於抽瞭50支煙,”王詩雨說,這樣的分析讓她有些擔心。

郝吉明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吸煙有害成分比較高,對兩者對身體的危害我沒做過對比。”同時,他表示戴口罩對於阻擋PM2.5基本起不到作用,因為這種顆粒過細,隻要是戴上還能夠呼氣的,就不能有效地阻止。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使如此,也聊勝於無。

據報道,淘寶商城一商戶僅12月4日就賣出3萬多個口罩,比前兩周平均銷量翻瞭3倍,其中有兩萬多個是被北京地區用戶買走的。也有買傢公開抱怨,北京的口罩賣傢比上海賣傢貴,但上海賣傢的客服忙得來不及回復,絕不講價,“牛氣無比”。

大霧也對空氣凈化器的銷售量增長貢獻瞭力量。

遠大空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忠此間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霧霾天氣中,該公司在北京的網店銷售業績達到瞭近50倍的增長,政府采購和地產合作的訂單也明顯增多。“每年空氣凈化設備的銷量都保持在一個穩定的增幅比例,預計今年銷量是去年的2倍。”

新七天電器網上的空氣凈化器銷量,也一直占據生活傢電銷售的前三甲,平日隻有20-30臺的訂單量,在12月4日北京大霧天氣加重後,訂單量達到150單左右。

這種產品的銷售並不是突然增長的。據尚普咨詢發佈的《2010年中國空氣凈化器市場分析調研報告》,“十一五”期間,我國空氣凈化器銷售額年均增速高達27%,預計未來5年,我國空氣凈化器產業將繼續保持30%的速度高速增長。

北京亞都室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CEO文輝則更加樂觀。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判斷中國的污染在20年後達到峰值,然後才會開始下降,“這個曲線要走二十年”。而由於目前政府尚未平衡好環境與發展關系,“較差的空氣質量和生存環境會持續一段時間”。

作為空氣凈化器的使用者,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現身說法。大霧過後的12月6日,他發佈瞭一張照片,顯示他清潔使用瞭10天的空氣凈化器芯片的水,漆黑如墨。盡管有人質疑,其中的顏色並非來自空氣中灰塵,而很可能是灰塵被凈化器碳化所致,不足以證明空氣的實際“臟度”,但這條微博被還是被轉發瞭兩萬五千餘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