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箏教學 |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最早稱之為“秦箏”。它之所以被奉為“群聲之主,眾樂之師”就是因其好聽易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多年來,在眾多箏傢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現瞭“華夏正聲揚四海,古樂新韻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國箏既立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又為祖國的文化藝術向世界爭得榮譽,逐步形成古箏“國際化”的趨向。 隨著古箏隊伍的日益擴大,隨著人們對古箏不斷增加的偏愛,隨著它的廣泛普及,古箏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的問題,已迫切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為此,我就幾年來自己在古箏教學中的實踐,淺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良種更需活土 一粒優良種子,沒有適宜的土壤和條件,它不會茁壯地成長發芽。古箏學苗亦是如此,更是需要沃土。那麼什麼是適合箏苗健康成長的條件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專業水平要高。為師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和高超的演奏技藝。不能按於現狀,不思進取,總是按一套模式進行教學,而是要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提高。教學相長,師生共勉,德與藝並重,形成一種良好的教風和學風。 2.教學條件要好。要保證古箏教學的良好進行,要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充足的教學用琴,系統的教材、教法,完整的教學設備,優化的音樂教育環境,使學生舉手投足都沉浸在“美”的環境中。 3.傢庭環境,在箏苗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父母的作用至為重要。古今中外許多優秀藝術傢的成長過程都顯示瞭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大提琴傢雅諾斯·施塔克的母親將抹上黃油的面包切成小塊,放在她兒子的樂譜架旁,是為瞭使他不必因站起來取食而中斷練琴。特別是在雅諾期·施塔克離開父母時,他媽還特別給他買瞭一隻鸚鵡,並教會它一句話:練琴吧,雅諾斯!練琴吧,雅諾斯!”。母親的良苦用心無疑為他日後成材起瞭積極作用。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無不凝聚著親的人心血。 二、普及與提高並重 沒有普及就沒有提高,沒有提高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提高需要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巴西之所以有眾多的世界級的足球明星,韓國之所以有一批圍棋頂尖高手,無不得益於他的國傢中那些廣泛而普及的基礎。萬裡挑一總會強於十裡挑一。古箏亦是這樣,要想早出、多出優秀人才,必須要有雄厚的基礎,我們要進一步普及古箏,擴大其隊伍,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選出高精尖的人才,反過來這些優秀箏手又會帶動更多的箏手齊頭並進。因此我們古箏藝術團非常重視推廣普及古箏的工作,我們采用瞭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宣傳它。一方面經常讓小箏手參加各種演出,一方面我們又舉辦古箏場音樂會,再一方面我們經常讓箏手們參加市級、省級乃至國傢級的古箏大賽,取得瞭優異的成績。我們還讓箏手們參加瞭全國民族管弦樂的考級,最高的已獲取十級證書。這樣我們用藝術實踐深入瞭人心,得到瞭有關專傢、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我們的古箏隊伍日益擴大,我們推廣普及古箏的工作收到瞭良好的效果。 三、理性與感性同步 古箏是感知的藝術、審美的藝術、傳情的藝術,要想達到完美的境界,就要使其理性與感性同步,就是說古箏教學既要講授音樂理論和古箏的彈奏理論,又要講對古箏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力。我們教學中的順序是先講基本樂理的彈奏技巧,再講曲目所表達的內容,最後應用到音樂實踐上。對學員要求做到,學過的曲目要會背、會讀、會彈,最終達到完全理解,正確演奏。我們的基本要求是:無論是一首什麼曲目,除瞭盡可能地準確地彈奏外,還要盡可能地調動自己更多的藝術和情感豐富演奏,以神帶心,以心帶情,以情帶聲,以聲帶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又有要“繞梁三日”之餘韻。做到雅俗共賞,既有熟練的技巧,又有豐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和感性同步。 責任編輯:admin |
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淺談古箏教學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