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音樂課堂教學狀態 |
理想的課堂教學狀態是課堂裡教師和學生在與音樂的共同對話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個性得到張揚、人性得到回歸,在對音樂的欣賞感受中享受陽光般美好燦爛的生活,愛音樂、愛生活、愛自然、愛民族、愛人類,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共同成長。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沒有統一的標準,如果理想始終在你心中,不斷追求,一定會實現! 音樂新課程的理論體系已經基本確立,但音樂新課程改革應該如何“走”好?一線的教師怎麼辦?怎麼學?如何盡最大可能實現課程目標?如何創造自己完美的音樂課堂教學?新課程教學的操作體系需要一大批一線的教學實踐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去研究、去實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理想的課堂教學吧! ◆追求理想的音樂課堂教學狀態 一、理想的音樂課程標準。 新課標作為理想的音樂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它是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標準,是教師教的標準,也是學生學的標準,它涉及到課程的結構、理念、目標、內容、教材、評價等幾個方面。 (二)對課程標準最基本的理解。 1、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總目標和學段目標)體現出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課程關註的重點,知識技能是為實現培養學生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作用。 音樂學科的目標定位:音樂教學是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科,是唱歌課、演奏課,更是一門文化藝術課,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藝術、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人生修養的人文學科。這種定位明確瞭音樂課程標準中,過程與方法是實現和完成課程價值的橋梁和關鍵,直接體現在音樂教學領域中的四大內容的教學(內容標準):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知識與相關文化等。 內容標準與課程標準:內容標準與課程標準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和范疇,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內容標準是衡量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學生達到內容標準的過程中能體現出課程的目標,即貫穿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過程方法中音樂審美體驗的實現。
2、內容目標的宗旨。 內容目標的宗旨還是音樂審美體驗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兩者是音樂學科的核心。隻有當感受鑒賞真正成為學生的內心審美體驗時,才能談學生的表現,隻有當學生真正美的東西產生追求的興趣、欲望時,才能激發其創造的潛力和動力。掌握學習音樂藝術的方法,如何通過表現、創造美的途徑、手段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創造能力、想象能力成為本次課改的重點。 上述對課標的理解直接影響音樂教學的目標及對教材的處理和分析及教學設計,影響教師的教學操作及教學態度。 二、理想的課堂教學操作。 理想的課堂教學操作應處理好下面幾對關系: 1、處理好觀念與行為的關系,觀念隻有通過行為的到位才能具體落實; 2、理好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關系,什麼樣的材料決定瞭教學目標的定位,它們是相對的,也是教師處理教材是應該把握的重點難點的關鍵; 3、處理好課本與教材的關系,課本(原始劇本)是基本的教學內容,是一個結構性的東西,是教學材料的部分,在具體的教學中隻有靈活重組教學資源,才能更好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音樂教學更為重要,可以說課本資源有限,但材料和教學空間是無限的; 4、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他們都是主創人員),學生的主體作用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得以更好地體現的,離開瞭教師的引導學生主體便無法發揮,沒有瞭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或偏離瞭防線,教師的引導就是一種失敗,體現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雙向的、彼此是相互溝通的; 5、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的關系,課堂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指導學生課外學習的方法,提供學生課外學習的渠道,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拓展性學習,鼓勵學生網上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6、處理好內容與方法手段的關系,方法手段是教學中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技術要為教學所用,才能發揮技術的作用。 7、處理好發展個體與面向全體的關系,音樂課鼓勵個性發展,提倡因材施教,但必須面向全體,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隻不過發展的標準因人而異。 8、處理好知識技能與審美、情感等方面的關系,不能割裂它們之間的關系,它們是一個整體。 三、理想的課堂教學狀態。 理想的課堂教學狀態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隻有從教學的過程或狀態中通過師生雙方的狀態及與教學文本的對話交流中得以瞭解和區分,是否達到瞭最佳的或理想的教學狀態,我們可以通過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其一:從課堂教學直接體現的外在的教學狀態看:教師的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有親和力、吸引力;教學充滿激情、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環節的銜接自然,教學的過程有層次感、有起伏有高潮,方法新穎,課堂豐富多彩,很少出現強迫的、機械的、枯燥的、重復的教學,能從規范走向自然狀態。直接可以觀察到的教學結果: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生情感激發的、學生興趣調動的、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達到內容目標的(學生審美能力得到培養的、學生創造性得到發揮的、學生帶著愉悅離開課堂的等等)、。 其二:從課堂教學反映出來的內在的教學科學性看,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它包括教學是否符合音樂教學的規律,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特點,目標要求是否到位。內在的教學結果是:學生是否有深刻的體驗,內心得到真正的愉悅、掌握瞭教學的基本內容——知識技能,演唱演奏技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審美情感和得到升華,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等等。 四、理想的課堂教學方法。 音樂從何而來?對於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作過準確的回答。但無論是歌詠的產生還是樂器的創制,都是出自人類感情沖動的本能。這是因為人類的生活需要有節奏,就象晝夜的循環、潮水的漲落、月亮的圓缺、四季的更替那樣。這些節奏在人的肌體中也有同樣的反映,這種對節奏的需要是非常奧妙的,這便成為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理論的基礎,用自己的身體律動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的快樂,使身體成為學習音樂的有效載體。 達爾克羅茲在1906年、1919、1930相繼出版和發表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節奏、音樂和教育》、《體態律動、藝術和教育》等著作。他的音樂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是: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的能力。同時,通過節奏運動這種教育手段,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他的理論在國際上引起瞭廣泛的重視,許多評論認為他重新發現瞭藝術教育的資源優勢,確立瞭新的教育體系。事實證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理論與實踐確實為後來的音樂教育傢們樹立瞭音樂教育教學的典范,並影響到奧爾夫和柯達依教學法的形成,他的理論與實踐無疑具有創新和先導的意義。 體態律動不同於韻律體操,也不同於舞蹈。它根本上服從於音樂的指導,強調的是音樂。體態律動打開瞭音樂教育實踐的一個新領域,“沒有一種藝術比音樂更接近於生命,可以說音樂就是生命本身”。達爾克羅茲認為,節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賴於運動,並且能夠在人體肌肉系統中找到對應的東西,因此,身體是節奏體驗的第一位的載體。體態律動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於節奏韻律的直覺本能,和對音樂的情緒、表現的感覺,對運動覺的平衡,以及培養有規律的運動神經習慣、訓練有節奏的心理。總之,體態律動教學強調從音樂入手,通過讓學生聆聽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身體的運動去接觸音樂的各個要素。把人體變成一個能夠理解音樂的要求、解釋音樂的部分和整體的一種樂器。通過自身人體樂器展示音樂的要素,由通過學習者的內心聽覺強調、表現音樂藝術的性質。 所以,我認為,隻要我們認真進行教學研究,學習和掌握世界上一些先進教學方法的理論和實踐,積極開展教學實踐研究,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教學系統化、科學化,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我們在分析新課程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唱歌表演教學、欣賞教學、器樂演奏教學、創作教學、綜合活動教學方面等結合先進的音樂教學理論,把有關的內容進行梳理,提煉有關要素,創造性地設計出具體詳細的研究和操作方案等等。總之,隻要我們認真學習,合理運用,精心設計,一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一定會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五、理想的教師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風格決定瞭教師的教學是否能實現理想的教學狀態的首要條件,教師的音樂教學基本功、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功底、教師的文學藝術修養,包括美學、戲劇、建築、美術、雕塑、電影、舞蹈、書法、曲藝、詩歌、文學等方面的內容也至關重要,當然,教師的教學風格對音樂課堂教學能否體現教學的人文性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教師的人格、態度、方法、知識結構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和質量能夠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 思考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和矛盾 理想與現實永遠存在著距離和矛盾,隻有不斷思考、不斷改進,才能縮小兩者之間的的距離,向理想靠攏。 各種新課程實驗的優質課評比和展示活動應運而生,新課程教學研討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我們始終在追求理想的教學方式,但現實與理想存在著諸多的矛盾,我總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我們音樂教學在百花齊放的後面是否著一種遺憾?今天的課是體現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明天的課是體現培養學生的音樂體驗的,後天的課是發展學生欣賞能力的,今天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明天的主題是現代教育技術與音樂教學等等,。老師們為瞭獲獎想方設法為編出新花樣,創造新奇跡,達到新效果而絞盡腦汁。有的研討課往往使教師無所適從,不知何為好課等等。有的公開課成瞭制作工藝品,讓人欣賞,確切地說讓人觀賞,“真美、真新”!是作秀,遺憾的是不能“克隆”。每堂課“克隆”您有那樣的水平嗎?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可以說,現實與新課程有許多的矛盾,理想與現實有許多的距離,歸納起來,可能有以下幾點:理念與行為、教材與教學、興趣與能力、審美與技能、全體與個體、主導與主體、體驗與理解、過程與方法、個性與規范等,當然,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審美與技能的問題,欣賞與體驗的問題。現在基本一致的觀念是:技能的訓練不是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欣賞是審美活動,欣賞重在感受與體驗。(並不成熟,但思維隻有在彼此的碰撞中,才能產生靈感,冒出閃耀的火花)音樂作為人類心靈(靈魂深處)情感傾訴和思想交流的媒介它需要體驗和感受,但同時音樂作為人類的文化需要基本的工具或技能作為載體進行傳承和發展。所以,不能丟棄傳統的演唱和演奏的拐棍,而陷入純粹的欣賞體驗中。 對課程標準的困惑:高中課標一句話:“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另一句話:“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兩句話明顯矛盾,“音樂審美”、“審美體驗”到底是什麼?讓人琢磨不透。 模糊的觀念和標準導致的結果是以下兩種傾向或兩個誤區: 一種傾向就是過分強調知識的整合,整堂課的容量很大,內容很多,涉及到與音樂相關內容的方方面面,把音樂欣賞課上成文學欣賞課、美術課、歷史課等等,通過文學欣賞等途徑感受體驗音樂,結果是偏離瞭音樂學科的要求,學生的學習離開瞭音樂審美的核心,結果使音樂教育變成為他人作嫁衣的狀態,還美曰其名:音樂與其它學科教學整合。 還有一種傾向就是把相關音樂的主題放在一起進行欣賞研究,這是一種有關主題性的音樂研究性學習,這種教學的目的性是相當明確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相關主題音樂風格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在規律及特點。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變成老師設攤叫賣音樂食品,豐富多彩,學生忙於采購消化,造成的後果是學生消化不瞭,似懂非懂,音樂作品成瞭奢侈品。 教學的現狀:應該說,音樂作品的可聽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所采用的音樂材料大部分是世界名曲,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驗,並得到大傢的認同得以流傳至今的,是什麼原因影響瞭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呢?現在,我們的唱歌教學基本上是采用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方法進行教學,音樂教學最大的困惑還是欣賞教學,總的來說,唱歌教學要優於欣賞教學,實際上,我們如何在音樂欣賞中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欣賞中得到審美體驗,在欣賞中豐富情感體驗,在欣賞中提高自己修養,在欣賞中理解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在欣賞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這是欣賞教學的目標。但我們始終充滿困惑,找不到一條符合兒童欣賞規律的路。 欣賞的誤區:重視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不能忽視瞭音樂主題的主要特征,幫助學生瞭解音樂的風格,不是把大量風格類似的音樂材料堆積在一起讓學生感受,而是為瞭更好地突出某一首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在聆聽、實踐活動、思考、對比中發現並掌握音樂作品的內在特點和規律。因此,教學材料必須具備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明顯的風格特征。教師引導的手段、方法、語言等導向作用非常重要。 欣賞教學方法的思考: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熟悉一篇課文的標志是能分析作品的內涵,理解作品的寫作思想並能有表情地朗讀。我甚至設想:我們是否可以象語文教學一樣采用有表情的讀譜式的教學來欣賞作品,感受音樂作品的美呢?當然,音樂作為藝術有其自身內在的規律,但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各種能夠符合音樂表現特征的方法進行教學,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曾經設想創造一種綜合讀譜欣賞教學法,把世界名曲的旋律簡化成兒童能夠接受的簡易音樂作品,按照年級的高低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難易程度,根據教學的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螺旋式教學計劃,利用各種語調和象聲詞,以唱為主,采用唱、讀、奏、演等綜合活動的形式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當然這樣做有可能誤入歧途——過分追求技能訓練的歧途,但我們的語文數學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教學資源的思考: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材的開發者和再生者,材料的選用必須跟時代跟生活接軌,是教材的補充、延伸和拓展,拓展教學空間,選用符合學生特點的,既有時代性、經典性的,生活性的又能得到兒童認同和喜歡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興趣,體驗音樂的美,從過分重視音樂技能到興趣、情感、審美、文化的轉變,其間經歷瞭人們對音樂教學的再認識過程,音樂是文化,文化包含瞭技能,但任何一種人類文化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撐,離開瞭技能的支撐,文化的繼承便成瞭一個空殼,人類的思想需要語言文字來說明,過分重視純文化的思想傾向必將導致對音樂文化的片面瞭解。人類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工具是什麼?是文化工具,是文字、是符號、是語言、是代代相傳的技術(生活的、生產的),誰也不能抹殺工具的價值和作用,而且,工具本身的發明創造也體現瞭人類的情感、智慧與精神,體現人類偉大的思想和創造,這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特色,這是其它任何物種都不能創造的輝煌的文化,而且得以繁衍聲息,代代相傳,不斷開拓創新,體現瞭人類文明的崇高和偉大。 現在的音樂課重在聽、重在體驗與感受,而忽視瞭小學基礎教育的工具作用,我認為應該是兩者的有機結合,而不是偏重於哪一個方面,演唱和演奏是最佳的音樂表現方式,樂器進課堂還是學習音樂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如何突出它的審美功能呢?在技術技巧訓練的過程中滲透審美素質的提高,說到底,音樂學習還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割裂技術與審美的聯系。 音樂學科把感受與鑒賞作為音樂學習的首要內容目標是否過分強調瞭音樂學習的人文性作用?音樂的功能有四個方面:審美、愉悅,益智、輔德,如何實現上述功能,重點是什麼?關鍵是什麼?方法是什麼?如何處理各種教學上的關系和矛盾?這些都是音樂教學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音樂院校頻道管理 |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追求理想的音樂課堂教學狀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