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足跡群驚現於山東諸城 |
不久前,中美古生物學者在諸城市張祝河灣村發現瞭罕見的足跡群,這批恐龍足跡由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與古鳥類足跡組成,其中以古鳥類足跡尤為珍貴。 這批足跡的發現大大增加瞭山東省東部恐龍的多樣性。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雜志撰文描述瞭這批珍貴的標本。 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判斷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恐龍足跡學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瞭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信息,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傢夢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諸城地區位於山東半島西南側,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是一個中生代地層發育良好的小型陸相盆地——諸萊盆地(諸城盆地),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點之一。 諸城鳥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當學者在室內檢查挖掘回來的蜥腳類足跡時,才在足跡的角落註意到這小小的印跡。它與蜥腳類足跡相比,實在不成比例。更令人吃驚的是,諸城鳥足跡與中國以往發現的鳥類足跡並不相似,而是類似於韓國的金東鳥足跡。金東鳥足跡屬於濱水鳥類留下的足跡。“所謂濱水鳥類,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水岸邊的鳥類,常見的有鷸、鷚、葦鶯等。”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日輝解釋說。 諸城鳥足跡的出現,表明此地在遠古時期曾是一片寬闊的漫灘沼地,寬闊的河漫灘上有許多河道、牛軛湖和沼澤濕地。這裡有著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不僅魚類繁多,而且周遭的水草也很繁盛,隻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成為濱水鳥類理想的棲息場所。 “諸城鳥足跡的造跡者與雞差不多大小,但體態要輕盈得多,並且行動敏捷,具在周圍淺灘水草較豐富、覆有淺水的河漫灘環境上涉水漫步與覓食的習性。”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研究生邢立達說。 蜥腳類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沒有一種能超過它們。這類恐龍擁有100多種,都是植食性的四足動物,通常擁有小小的腦袋、長脖子、巨大的身體、粗壯的四肢和長尾巴,最長的種類可以超過30米。 諸城地區此前並沒有發現過此類恐龍,而足跡化石填補瞭這個空白。“足跡化石顯示,諸城的蜥腳類恐龍臀高能達2米,體長約10米,它們走得很慢,通過足跡估算出來的行進速度為2.63公裡每小時。”邢立達介紹。 更有意思的是,諸城的蜥腳類恐龍有著不尋常的前足跡,這要比其他蜥腳類恐龍足跡都大得多,幾乎要趕上後足跡的大小。這意味著這種恐龍有著粗壯的前肢來幫助支撐其酒桶般的身軀。“從時代上看,此地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很可能是巨龍類恐龍留下來的。” 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教授傑瑞德D.哈裡斯說,“巨龍類恐龍是蜥腳類恐龍的末代龍族,不但更加強壯,有的還披上瞭一身骨質小甲板,這些圓形的甲板零散分佈在體表,起著良好的保護作用。” |
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古生物足跡群驚現於山東諸城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