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樂教學差異:教育不能過度技巧化 |
神州樂器網訊 從小讓孩子學習音樂是許多國傢的共同趨向。一些音樂教師估計,在我國發達的沿海地區,以學鋼琴熱為特征的兒童音樂熱勢頭不減,僅上海每年就有約10萬琴童。但中外音樂教育的追求不同,傢長的期望更不一樣。日前在滬舉行的“第十屆晨興音樂橋”開營式上,加拿大皇傢山音樂學院院長保羅·道尼恩和上音附中校長趙曉生比較瞭兩者的差異。 對音樂的感受比單純技巧有價值 保羅·道尼恩和趙曉生認為:中國學生很早就進入專業訓練,年輕時通常都比西方學生的演奏技巧高;而西方學生對音樂的整體瞭解和感受,對音樂史和文化背景的知識更多,視野更廣;中國學生的獨奏能力相當好,西方學生有較多的協奏經驗;西方學生閱讀新譜的能力稍強於中國學生,但中國學生有非常敏銳的聽力,耳朵的訓練非常好。 保羅·道尼恩說,在皇傢山音樂學院,人們相信人類的精神能通過藝術得到最真實和徹底的表露,他們就是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來發掘和培養每個學生內在的藝術潛質。而一些內行人反映,我國一些音樂教育機構,往往將音樂教育簡化為一種樂器教學和技巧訓練,而過度技巧化使學生隻會按樂譜彈奏,不能深刻地瞭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學音樂不應為瞭一塊“敲門磚”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鋼琴訓練往往視同“敲門磚”,使之成為升入自認為好學校的捷徑。一些專傢介紹說,在美國、日本也都有一些父母會讓孩子學習音樂,但訓練的目的卻完全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能在藝術訓練的過程中獲得創造力和感受力,這些孩子今後可能是做醫生、律師或宇航員,未必去當一個鋼琴演奏傢。日本人要求孩子研習鋼琴,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 因此,一些音樂教育專傢指出,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面素質培養的魄力,不僅僅是為瞭造就音樂傢,而是要著眼於下一代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陳靜 |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中外音樂教學差異:教育不能過度技巧化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