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庸走進煙臺文化大講堂 分享歌唱藝術 |
11日上午,“文化煙臺大講堂”第六場報告會在煙臺市府禮堂舉行。國傢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傢、原中央歌劇院院長雷克庸分享瞭題為《歌唱藝術》的報告,在運用大量事例講述瞭聲樂以及聲樂的發展史後,雷克庸又現場點評瞭登臺獻唱的幾名音樂愛好者的演唱水準,並分享發音心得。在講座過程中,雷克庸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講演結合,為聽眾奉上瞭一道豐盛的歌唱藝術大餐。 在講座的開始,雷克庸首先指出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音樂對於人民的精神生活追求的重要性,認為“音樂不僅僅局限於陶冶情操的功能上,音樂還能夠開發人的右腦,增強人的想象力”。 隨後,雷克庸用大量的舉例講述瞭聲樂是什麼以及聲樂的發展史。講到那些熟悉的老歌,雷克庸還當場唱瞭出來,其低沉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帶人們回到瞭熟悉的旋律中,當雷克庸講到自己已經70多歲瞭時,底下許多觀眾驚呼:“真沒看出來,無論從聲音還是外形上看,雷老師頂多四十歲。” 雷克庸分析瞭聲樂發展的現狀,指出目前在聲音訓練方面,中國的歌唱演員所表現的水準已經不比國外的同行差,但是“從目前的曲目積累方面看,則比外國要少”。 雷克庸曾在20餘部中外歌劇中扮演瞭30多個角色,目前瞭解世界上的50多部歌劇。而在這次報告中,雷克庸自述,在去國外當評委的時候,有些外國演員表演的歌劇他還是不知道。“比賽結束後我數瞭數所有選手演唱的曲目,共來自80多部歌劇。”他以此告誡歌劇演員:不要因為幾首歌唱紅瞭就不再學習新的東西,“作為歌唱傢,應該努力擴大眼界,豐富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雷克庸點評瞭走上臺來唱歌的幾位歌唱愛好者。雷克庸邊點評邊教授現場觀眾如何發音。並提到瞭他對傳統中國民間曲藝後繼無人的擔憂,他舉例以“含燈大鼓”說明這種“含燈”唱歌的發音方法與外國是一樣的,“發音非常科學”。 此次報告會持續瞭近3個小時,觀眾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市民王大姐說:“從小就非常羨慕那些歌唱傢,今天聽瞭雷老師的講座後,我決定也學學看。” 雷克庸,男低音著名聲樂傢。196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成為中央歌劇院主要演員、聲樂教員。1980年曾獲文化部優秀演員獎,是中國音協、中國劇協會員,國傢一級演員並享受政府津貼。曾在《葉甫根尼·奧涅金》、《阿依古麗》、《費加羅的婚禮》、《卡門》、《佳尼·斯基奇》等20餘部中外歌劇中扮演瞭近30個角色;在《茶花女》、《藝術傢的生涯》、《圖蘭朵》、《弄臣》等多部歌劇中擔任聲樂指導;多次擔任電視大獎賽及全國聲樂比賽評委;1996年和1999年在日本舉行的靜岡第一屆、第二屆國際歌劇比賽中與波拉(帕瓦羅蒂的老師)及奧勃拉卓娃等大師一起擔任評委。雷克庸有較全面的藝術修養,在長期的歌劇聲樂指導實踐中也鍛煉出他的指揮能力。1997年中戲京藝訓練班排演伯恩斯坦著名音樂劇《西區的故事》,雷克庸擔任音樂排練指揮;1999年中央歌劇院參加第十三屆澳門音樂節與外國大師們聯合演出威爾第著名歌劇《阿依達》,雷克庸擔任全劇的合唱排練指揮;1999年夏天,世界著名的節日合唱團近千人來北京和上海演出瞭十幾首外國歌劇合唱曲,雷克庸也擔任瞭排練指揮。 責任編輯:admin |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雷克庸走進煙臺文化大講堂 分享歌唱藝術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